


「過年到依家先開得四日工,日薪由千幾蚊壓到八百蚊,點夠交租開飯?」地盤女工在記者會上淚的控訴,深刻說明無節制輸入外勞正打擊本地就業。除了建造業,有不少兼職、散工的飲食業,工友同樣面對就業壓力。自輸入外勞後,有酒樓食肆「求其補幾日」便叫本地工友「起身」,留低的基本上都要凍薪。工友慨嘆,外勞因為兩地薪金差距,以及付出了不少中介費,即使工作安排和工作量不合理,大都不會「反抗」,為本地工友帶來「接受不合理」的壓力,「你唔做大把人做」,直接削弱議價能力。 上星期提到,建造、飲食、零售等行業的失業率,在擴大、「解凍」輸入...

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在報章撰文表示,中央惠港政策浪接浪,「電子臨時通行證」和「雙證關聯」新安排,是國家給予港澳台居民「同等待遇」的重要舉措,為港澳台居民在內地生活、就業、就學、安老等提供了更多便利,有利於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充分體現出國家對民眾的關愛關懷。證件新措亦展現了國家在電子政務上的優勢,通過科技賦能切實解決實事難事。隨著更多惠港政策的出台,港人必將在融入國家大局和大灣區發展中獲得更多機遇,享受更多發展紅利。 自3月20日起,港澳台居民如有忘帶、遺失、損毀來往內地(大陸)...

大半年來,向筆者反映就業困難、工資受壓的工友愈來愈多,而且來自多個而非單一行業, 究其原因,都與輸入外勞有關。有原本在茶餐廳做兼職侍應的中年媽媽,在僱主輸入外勞後便無工可返;有稍為年長的建造業工友慨嘆已被外勞取代,「完全唔夠工開」,他們對政府無節制地輸入外勞感到不解和不滿。 勞福局局長早前透露,「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實施短短一年半,已批出大約51,000 個外勞名額,當中以飲食業輸入最多,佔超過2 萬人,即現有十分之一的飲食業從業員都是外勞。翻查早前數據,零售及倉庫行業亦較多透過「優化計劃」輸入外勞。另外,多項特別計劃大舉輸...

「888」工作模式,即8小時工作、8小時休息、8小時個人時間,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保護僱員的身心健康。長時間超負荷工時和工作量會引致工作倦怠,健康也會出問題。香港是以長工時著稱,「全球過勞城市」排名第二。「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是一切的基礎,健康的僱員、積極正面的勞動者隊伍,也是經濟發展社會建設的「本錢」。維護僱員身心健康,符合社會共同利益。 僱員精神健康關乎社會經濟效益。世界衛生組織評估,積極應對精神健康問題,生產力可獲得正向的收益,反之亦然。香港職安局於2020年發布的調查顯示,2018年香港因工作壓力導致缺勤、假性出席...

2025年正值「十四五」規劃收官與「十五五」規劃布局的關鍵交匯點,今年全國兩會備受關注。國務院總理李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指,2024年我國經濟保持「穩中有進」,實現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1%。2025年設定GDP增長5%左右的目標,強調「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着力將發展成果轉化為民生福祉。「兩高」報告又對平台經濟用工亂象明確以「用工事實」認定勞動關係,破解新業態勞動關係認定難題。全國兩會為國家未來發展謀篇布局,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也應深入基層參與民生調研和弱勢群體幫扶,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聚焦大灣區機制對接,推動醫療、安老、職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