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年來,向筆者反映就業困難、工資受壓的工友愈來愈多,而且來自多個而非單一行業, 究其原因,都與輸入外勞有關。有原本在茶餐廳做兼職侍應的中年媽媽,在僱主輸入外勞後便無工可返;有稍為年長的建造業工友慨嘆已被外勞取代,「完全唔夠工開」,他們對政府無節制地輸入外勞感到不解和不滿。
勞福局局長早前透露,「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實施短短一年半,已批出大約51,000 個外勞名額,當中以飲食業輸入最多,佔超過2 萬人,即現有十分之一的飲食業從業員都是外勞。翻查早前數據,零售及倉庫行業亦較多透過「優化計劃」輸入外勞。另外,多項特別計劃大舉輸入外勞護理員、建造業工人、小巴司機等,無怪諸多工友都反映就業環境變差。
「優化計劃」自2023 年9 月推出後,「餐飲服務業」及「零售業」的失業率,由4.4%及3.5%一度升至5.2%及4.4%,但「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的中位工資,在過去一年半卻停滯在1.6 萬元水平。至於整體失業率,最新升至3.2%,比上次公布又多了1,600 人失業。
輸入外勞的最大原則是不能動搖「本地優先就業」,當失業率上升及工資受壓,就必須審視原因。以往26個較低技術的職業類別,一般不准申請輸入外勞,「優化計劃」打開缺口後便一發不可收拾。有連鎖米線店向傳媒透露,9間分店獲准輸入50 名外勞,月薪1.3 萬元包食宿,不再聘用大批兼職人手,可想而知,這批本地兼職員工的飯碗已被搶走,「本地優先就業」明顯得不到保障。
政府絕不能把輸入外勞當作萬靈丹,「優化計劃」試行兩年至9 月屆滿,不可「有開門冇閂門」,現在正是檢討好時機。其中一個建議,是為整個「優化計劃」及各職業類別分別設立輸入上限,以確保本地優先就業和工資合理增長,未來回復至低技術職業類別不輸入外勞。期間,應考慮將「優化計劃」的僱傭合約期上限由24 個月縮減,讓僱主可更靈活聘用本地僱員。
另外,「優化計劃」規定僱主先進行四星期本地招聘,期間勞工處會為空缺進行就業選配,轉介本地求職者予僱主面試。筆者促請處方增加配對力度,亦要進一步確保用於招聘的行業中位工資「貼市」,而非脫離實況。
黃國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