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到依家先開得四日工,日薪由千幾蚊壓到八百蚊,點夠交租開飯?」地盤女工在記者會上淚的控訴,深刻說明無節制輸入外勞正打擊本地就業。除了建造業,有不少兼職、散工的飲食業,工友同樣面對就業壓力。自輸入外勞後,有酒樓食肆「求其補幾日」便叫本地工友「起身」,留低的基本上都要凍薪。工友慨嘆,外勞因為兩地薪金差距,以及付出了不少中介費,即使工作安排和工作量不合理,大都不會「反抗」,為本地工友帶來「接受不合理」的壓力,「你唔做大把人做」,直接削弱議價能力。
上星期提到,建造、飲食、零售等行業的失業率,在擴大、「解凍」輸入外勞後有所上升,並一直高於整體水平,這與行業散工兼職多、有季節性和易受經濟環境影響非常有關。例如建造業,去年第三季至今只有寥寥一、兩單私營工程開工;中式酒樓每年都有清明、盂蘭節等淡季月份,婚宴都會避開。原本已經「少嘢做」,加上長工外勞佔據了工作崗位,本地散工兼職想開工便難上加難。
多項外勞計劃都列明不能以低於行業中位工資聘請外勞,並規定僱主最少以同樣工資作四星期本地招聘。根據當局資料,廁所清潔工、垃圾收集工的中位工資只是10,660元,比食環署的外判工還要低兩成以上;紮鐵工方面,外勞月薪37,800元,最少開工 24天,除開日薪只有大約1,600元,是本地工友無法接受的水平,因此本地招聘形同虛設。然而,在「月薪外勞開足工,本地日薪變替工」的情況下,本地紮鐵大工亦被壓價兩成、三成至日薪2,100元,甚至更低。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社會穩定的基礎。因應當前經濟環境和實際就業情況,政府必須及時檢討調整各項輸入外勞計劃,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和工資合理增長,說到做到。對失業情況嚴重、工資收入受壓的行業和工種,應凍結並逐步削減輸入名額。
正如洪雯議員早前的專欄文章指出,香港的勞動人口參與率由1984年8月峰值66.5%,反覆下跌至最新56.9%(撇除外傭只有54.6%),比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低出6.5個百分點至13.6個百分點,而日本例子可以說明,即使比香港老齡化更嚴重,還是有方法維持參與率在較高水平。解決人力問題,不能依靠輸入外勞。公屋入息要求嚴苛,長生津收入限額過低,對已婚婦女就業支援不足,還有忽視職業教育、年輕人難尋就業路向等,都是勞動人口參與率不斷下挫的原因,要以「就業優先」戰略通盤考慮,才有望真正紓緩種種人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