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第五波疫情對本港勞動市場打擊甚大,最新失業率仍超過5%,部份行業更因疫情長期處於「冰封」狀態,但同時,部份工種卻出現人手短缺,出現「有人無工做、有工無人做」的就業錯配問題。因此,工聯會職業訓練及促進就業委員會(下簡稱「工聯職訓就業委」)於今日(7月10日)召開記者會,要求新一屆政府儘快制訂具前瞻性的人力資源政策,當中包括優化現時再培訓計劃、加強為特定行業制訂專門培訓課程,從而做到精準培訓,解決就業錯配問題。此外亦建議政府加快、加大與內地的資歷互認安排,進一步拓展香港年青人及專業人才到大灣區發展的空間。
高學歷人士也面對失業及轉業問題
工聯會副會長、職訓就業委主任陳鄧源指出,僱員再培訓局在疫情之下至今已完成共五期「特別‧愛增值」計劃,共錄得逾14萬人次完成課程,由此證明帶津的再培訓課程既能吸引打工仔女在工餘時自我增值,亦有助勞工轉型。
根據政府公布數字,在2020-21年度約有9.9萬人次入讀恆常再培訓課程,當中逾19%因求職或轉業困難、被酌情批准的報讀者為副學士或以上程度,反映高學歷人士也面對失業及轉業問題。而且現時再培訓局的課程以實務操作、職業技能教學為本,可更「貼地」為未來社會發展、培訓人才及協助轉型,故陳鄧源要求進一步優化現時恆常再培訓課程,例如將課程報讀資格放寬至副學士以上人士,令希望「轉型轉業」的專上學歷打工仔也可重新裝備後投身具潛力及需要人才的行業,例如創科、康健以至綠色產業等。
同時,為配合未來發展,提升港人競爭力,再培訓課程每日津貼亦需提升至$384 (以每月工資中位數$20,000的一半,再除26日計算),以吸引更多人士報讀。
工聯會職訓就業委副主任、立法會議員梁子穎認為,政府應制訂具前瞻性的人力資源政策,為本港「儲才」。梁子穎特別指出,政府需集中資源提升培訓課程的認受性及職業穩定性,並設相應的晉升階梯,為打工仔開拓「職業導向」的出路。梁建議再培訓局可加強為特定企業或行業制訂「度身訂造課程」計劃、設計靈活培訓時間的「零存整付」證書計劃以至「先聘請、後培訓」等不同模式課程,打造相關行業或職位專屬、具彈性安排的再培訓課程,以吸引不同狀況的打工仔報讀,如基層及青年人等使其掌握行業技能,也有穩定工作及就業前景。
增加灣區發展優勢,加快兩地資歷互認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為國家改革開放下的重大發展戰略之一,陳鄧源促政府加快掌握灣區經濟及人才發展方向,並就此制訂具前瞻性的人才培訓政策。他建議僱員再培訓局在此方面擔當更重要角色,例如可與灣區企業合作開辦相關行業的再培訓課程,並以「在港理論授課,灣區體驗實習」的方式助港人考取兩地互認的資歷,增強競爭優勢。此外也要加快兩地資歷互認進度,拓寛範疇,以鼓勵青年人及既有專業人才進修及轉型,從而為他們打開進入大灣區的機遇。
工聯職訓就業委建議政府:
(1) 將再培訓課程報讀資格放寬至副學士以上人士,並提升再培訓課程每日津貼至$384;
(2) 優化現時再培訓計劃,加強為特定行業制訂專門培訓課程;
(3) 應制訂具前瞻性的人力資源政策,為本港「儲才」;
(4) 加快掌握灣區經濟及人才發展方向,制訂具前瞻性的人才培訓政策;
(5) 再培訓局與灣區企業合作開辦再培訓課程,並以「在港理論授課,灣區體驗實習」的方式助港人考取兩地互認的資歷,增強競爭優勢;
(6) 加快兩地資歷互認進度,拓寛範疇,開拓大灣區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