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資委員會正進行「優化最低工資檢討機制」第二階段的公眾諮詢,工聯會權益委員會(下稱「工聯權委」)今日舉行記者會,促請政府檢討最低工資的底線,底線應是足以應付自己和家人基本需要的「生活工資」,建議水平應為時薪55元,確保底層工友勞有所獲,過上體面及尊嚴生活;同時,建議政府儘快落實「一年一檢」及將調整機制與通脹掛勾,確保購買力不被通脹削弱。
工聯會建議生活工資水平應為55元 並落實一年一檢
工聯會今日發表有關生活工資的研究報告,以保障食品及住屋兩大開支為原則,綜合考慮贍養家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及物價的變動等等指標,同時參考坊間有關生活工資的研究報告,估算生活工資水平應不低於55元。
研究是以四人家庭、兩名成人全職工作為計算基礎,若以建議的時薪55元生活工資計算,一人每月收入為11400元,如兩人工作,家庭收入逾22000元,希望可以足夠應付食物、房租、醫療、衣物等較有體面及尊嚴的生活,應可有適度社交及應急儲備等。
低資機制已失效須全面檢討 生活工資應納入參考指標
工聯權委主任丘燿誠指出,最低工資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基層弱勢勞工可以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但現時最低工資的最大問題就是標準過低。回顧低資實施之初,28元的最低工資水平足以惠及28萬名低薪工友,覆蓋全港6.4%的僱員,時至今日受惠人數只餘下5萬8千多人,覆蓋率只有約1.5%,可見明顯的下跌。
另外,最新4人家庭綜援金額為16,975元,但以最低工資40元來計算4人家庭中若有2人領取最低工資,每月工作26天、每天8小時,家庭月入僅16,640元。根據《2019/20年住戶開支統計調查及重訂消費物價指數基期》內的公屋住戶總開支百分比,我們可以估算出四人家庭收入僅得16,640元的話,每人每天食品開支預算只得$65.2,即使應付三餐也成問題。
透過生活工資保底,確保工資水平不低於通脹及綜援水平,確保底層工友生活質素,鼓勵邊緣勞動力重投市場,讓每位市民相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可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此外,調整機制也應由「兩年一檢」改為「一年一檢」,掛勾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等客觀數據,自動調節水平,保證訂定的水平有根有據,確保基層來年的購買力不被削弱,確保最低工資水平緊貼市況,保障基層的生活所需。
前線工友反映40元未夠洗 兩年一檢被通脹「追到氣咳」
工聯權委副主任林志挺表示,收到不少工友也反映40元的低資水平根本不足以應付日常開支,而且現時的水平是以2022年的數據計算,根據統計處最新數字2023年4月的甲類消費物價指數已經上升了2.2%,與2011年相比累計升幅已達41.8%,相比同期的最低工資升幅只有42.8%,表面上升幅看似跑贏通脹,但是需知道40元的水平在現行機制下要「捱到」2025年,在通脹持續升溫的情況下,相信到2025年基層勞工的購買力早已被蠶食。此外,相比名義工資水平由2011年至今累計升幅已達45%,相比起來低資水平的也是嚴重落後,反映現有制度不僅跑輸通脹,低資水平亦與勞動力市場嚴重脫節。
國家主席習近平「七一」的重要講話強調「要把全社會,特別是普通市民的期盼作為政府施政的最大追求,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讓每位市民都堅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夠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也開宗名義要「為市民謀幸福」,相關要求及承諾正正與「生活工資」的概念不謀而合,期望最低工資可以「生活工資」作參考,建議如下:
- 將生活工資納入最低工資調整的參考指標,生活工資水平應定於55元;
- 檢討周期改為一年一檢,並與甲類消費物價掛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