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過度開放 導致權益受損
政府對外談判須保障工人飯碗
(2005年12月7日)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建造工會)及香港印刷業工會(印刷工會)聯同工聯會權益委員會(權委)舉行記者招待會,直指香港對外開放市場過度及乏序,促政府必須以保障本地工人就業權益為首要談判條件。
政府於1997年簽署世貿《政府採購協議》(協議),由於門檻訂得太低,加劇失業情況。以建造業為例,凡超過5200萬港元的政府及公營機構工程須向外招標,不少工程合約被非本地公司投得。政府《物料供應及採購規例》規定亦列明,凡超過130萬港元的政府服務及貨物(包括印刷業)合約,均須全球招標。基於成本差異,導致香港工序流失,本地工人飽受失業之苦。
價低者得在審批合約中佔分極高,部份合約評分更高達60-70%。由於競爭激烈,以低價搶標的承判商把經營成本轉嫁到工人身上,並促成剋扣、欠薪等剝削。建造業因價低者得制度導致分判過濫,工人慘遭盤剝。加上協議的衝擊,承建商採用成本較低的內地預製組件,影響本地工人的就業機會。
香港印刷業同時作為全球四大印刷中心及唯一堅守留港的製造行業,但行頭正不斷萎縮。按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1997至今年6月,在港的印刷機構與僱員數目分別下降17.5%與16.0%。
建造工會、印刷工會及權委促請政府重新檢討政府相關的採購政策,並加入多條保障本地工人權益的條文:
1. 規定最少一半工序留港生產,創造就業
建造業:政府須修改世貿《政府採購協議》,為建造工程引入豁免條款;
印刷業:政府應主動修改內部規例,規定把印刷業最少一半工序留港生產。
2. 檢討價低者得審批制度
價低者得政策已為社會帶來沉重代價,故促請政府加入其他評分要素,譬如留港生產、聘用本地工人等,促進中小企發展,保障本地工人就業機會。
3. 制訂創造競爭力的優惠政策
政府應積極制訂明確的工業政策,加強對業界提供優惠,包括推出貸款、用地及稅務優惠、人才培訓等,吸引廠家回流,創造職位。
從事預製組件工場工人多年的劉官新,因工場北移而被迫淪為地盤散工。五十八歲的他慨嘆是價低者得及市場過度開放的犧牲品:「十多年前我在預製組件廠工作,當時月薪約一萬二千元,入息較為穩定,不過工場北移,被迫轉做散工後,每日只能賺取三、四百元收入,而且並非每天也有工開,職業生活並不穩定。」 劉官新表示,若果政府指定承辦商將一定比例的工序留港生產,相信會令多個預製組件工場重開,可有效紓緩建造業嚴重的失業情況。 權委副主任馮堅礎補充,全盛時期預製組件工場散佈在元朗、上水古洞、大埔林錦等地區,部份工場聘用數十至過百人手,專門生產大型組件,堤圍及明渠渠桶物料等。如果政府接納建議,即使細如路磚的建造物料也在港生產預製,可以開創很多職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