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業議會今日公布人力預測報告,預計未來十年的建造業的總工程量可達每年3,000億港元水平,與此同時到2027年亦將有5.5萬個人力空缺。工聯會權益委員會(下稱「工聯權委」)認為工程量增加是好事,但面對大量的空缺,政府及業界應善用未來四年時間,作出有效及前瞻性的規劃,透過改善業界的職安及工作環境、推廣業內創新科技應用、加強培訓招聘及宣傳工作,新入行工友以「月薪制」穩定收入,把建造業打造成有專業、技術,具發展前景的行業,令市民相信「工字可出頭」,吸納新力軍投身建造行業,填補業界的人力資源缺口。
事實上,本港仍有大量潛在的勞動力可發掘。根據建造業議會的數字,註冊工人的總數約有60多萬,當中熟練技工更有20萬,再加上建造業的失業率4.8%,高於平均水平,政府應優先確保本地工人日日有工開。另外,對於不愛文理商學的青年,政府亦可提供職業專才教育,為初、高中畢業或離校的學生提供職業培訓的機會,培養行業所需的人手。
改善業界工作環境 加強職安保障 重新打造建造工人形象
建造業的工作條件一直為人詬病,尤其是職業安全問題及地盤環境欠佳。據資料統計,去年一共發生22宗致命工業意外,奪去了27名工人的寶貴性命。政府急需正視建造業工業意外頻生的問題,儘早通過調升職安罰則的修例,加強條例的阻嚇力,杜絕工業意外發生;同時,業界也應改善地盤的工作環境,包括提供躲避處、衛生的洗手間、穩定的食水供應及清潔洗澡設備等等,令工友能在安全、合理的環境下工作。
此外,政府多投放資源在宣傳推廣上,改變坊間對建造業「搬搬抬抬」、「地盤佬」的固有形象,塑造建造業為專業及具發展前景的職業,除吸引香港市民入行外,也能為新來港及少數族裔人士提供多一個就業選擇。
善用創新科技提速提效 緩解人手緊張
對於建築工程大增,人手暫時短缺,建議政府大力推廣創新科技將建築工程提速提效,如組裝合成建築法及建築信息模型。其中組裝合成透過「先裝後嵌」的概念,樓宇組件在送達工地前已大致完成,省卻現場施工的程序,降低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此外,業界亦應活用建築信息模型,用電腦預演建築的效果,減低建築過程的不確定因素,提升生產力及準確度。
加強招聘培訓工作 新入行工人以「月薪制」包底
面對勞動力短缺,政府更應增撥資源加強職業培訓工作,與再培訓機構合作,有多少市民想接受培訓,便悉數開辦足夠的培訓課程,做到「願培訓盡培訓」,令更多有意入行的市民能有效掌握專業技能。
同時,政府及業界也應推動「先聘請,後培訓」,提供就業培訓一條龍服務,並引入「月薪制」為初入行的建造新力軍包底,解決新人入行難問題及提供入行初期的收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