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資委員會(低資會)即將開會,商討2023年最低工資水平,今日(8月26日)工聯會權益委員會(下稱「工聯權委」)聯同相關行業工會代表在政府總部門外請願,促請勞福局官員在會議上,發揮自身作用,除平衡各方觀點外,亦勿忘保障社會上收入最低的一群「底層勞工」免受剝削,將最低工資調升至合理水平,確保工資的升幅可追過通脹、高於綜援。
工聯權委主任丘燿誠強調,設立最低工資的原意是為了防止工資過低,從制度上保障無議價能力的「底層勞工」,確保他們的工資免受蠶食,辛勞的付出能得到合理的回報,捍衛屬於勞動者的尊嚴。但最低工資水平去年遭凍結後,一直維持37.5元,不但跑輸通脹,更遠低於綜援水平。加上疫情影響,領取最低工資的工友僅勉強應付日常生活,更別說養家活兒。工聯權委重申,絕不接受凍結或微調最低工資。
加風掀起 低資水平需調整
「凍薪」的四年間,通脹壓力不斷升溫。丘燿誠補充,自2011年5月至2022年6月,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累計升幅36.38%,而同期最低工資的金額累計升幅僅為33.9%,落後約2.5個百分點,可見最低工資水平未能跑贏通脹。此外,最低工資甚至低於綜援水平,目前4人家庭平均每月綜援金額為$16,975,但一對賺取最低工資的夫婦卻只有15,600元。由此可見,現時最低工資水平過低,有調整的必要。
香港護衛及物業管理從業員總會副主席王志雄表示,各項的公共服務相繼加價,包括10月即將調整的公屋租金,在疫情下,亦需額外增加支出購買防疫物資,令領取最低工資的工友捉襟見肘。需知道領取最低工資的「底層勞工」,部分屬低學歷、低技術、高齡的弱勢社群,他們欠缺議價能力,往往只能透過最低工資的調升,而獲加薪的機會。但「凍薪」的決定及通脹蠶食了他們微薄的工資,出了半斤力,未能獲得八兩的等價回報,是一個不公義的社會。
早前不少大型企業,及公共機構陸續公布加薪幅度,如港鐵加薪不少於3%、九巴及龍運全體加薪3.5%等等。香港環保物流及清潔從業員協會理事蔡英表示,在疫情下,清潔員是最辛勞、風險最大、工作量大增的前線勞動者,政府更應給予正面回應,以肯定他們在疫下的付出。
最低工資非「糖衣毒藥」
坊間有說法指最低工資是「糖衣毒藥」,會製造通脹、扼殺就業機會云云。但實際上,在最低工資制度落實後,2011年及2012年的失業率分別為3.4%及3.3%,2018年更是2.9%的極低水平,相當於全民就業。而香港的整體通脹自法定最低工資實施以來大致溫和,過往四次調升法定最低工資水平並未對整體通脹構成明顯壓力,通脹是由眾多因素疊加而成的,而法定最低工資僅是其中一項因素,不應過分聚焦。
權委主任丘燿誠補充,「漣漪效應」是其中一個反對的理由。有意見認為一旦最低工資調升,其他較高薪的員工也會要求加薪,捆綁式推高所有層級員工的工資,使營運成本大增。但現時市場工資已遠超最低工資,即使效應存在亦只是影響甚微,不應僅因此就犧牲「底層勞工」的權益,合理調升才能更好發揮最低工資的「保底」作用。
設保底機制 按不低於通脹調整
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七一講話中提到,希望「讓每位市民都堅信,只要辛勤工作,就能夠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然而,最低工資水平卻與習主席期望的社會背道而馳,最低工資是肯定勞動價值的最基本一環,政府更要做好相關工作。若然最低工資退思會未能達成共識,政府應設保底機制,行政長官與行政會議理應按不低於通脹進行調整,保障「底層勞工」免受市場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