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將於10月25日公布新一份《施政報告》,工聯會代表8月23日與行政長官李家超會晤,就《施政報告》提交意見。出席代表包括:會長吳秋北,榮譽會長林淑儀,副會長謝愛紅、陳鄧源,副理事長曾志文、林偉江、黃平、林志挺、丘燿誠,秘書長馬光如以及立法會議員鄧家彪和梁子穎。
會長吳秋北回顧上一份施政報告的主題以習主席七一重要講話作施政藍本。「為市民謀幸福,為香港謀發展」是特區政府對國家領導人及市民所作出的承諾。可是,本年的經濟仍然疲弱,打工仔女遑論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勞工市場仍然受壓。工聯會期望政府對「培育人才 尊重勞動」的安排作出相應政策支援。再者,「人口是發展之基石,就業是民生之本」,新時代下,提升生育率是香港發展的關鍵,與改善民生應該雙軌並行,政府應以突破性思維推出可持續的人口政策,協助市民「增長人口 振興經濟」。政府也應帶頭尊重勞動,肯定勞動價值,建立法定集體協商機制。
反對擴大輸入外勞 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及薪酬待遇
副理事長兼勞顧會委員(僱員代表)林偉江期望政府對輸入外勞的政策慎而重之,不應單靠短期的輸入外勞政策來補充本港勞動力,部分人不入行皆因工作條件及薪酬待遇不合理,並非人力不足。政府應全面檢視人力資源情況,推出鼓勵就業措施及加強培訓,並定期公開外勞資料,讓工會公眾共同監察,包括工種、薪酬水平、輸入數量及所屬的公司等。林又建議訂立剎車或退場機制,提高勞僱會角色,通過行業僱員調查,一旦因輸入外勞而對本地工人的工資、福利和就業構成負面影響,便必須立即停止輸入,以化解潛在的危機及風險。
正視在職貧窮問題 辛勞付出要有合理回報
副理事長兼工聯會權益委員會主任丘燿誠指出政府在勞工福利政策上欠缺主動,令勞動者根本未能分享經濟成果及獲得合理保障,以致底層工友購買力被削弱,貧富懸殊加劇。政府應帶頭取消外判,檢視平台經濟,加強對平台外送員的保障,確立本地優先就業理念,為社會提供高質量充分就業,以解決在職貧窮及杜絕多勞少得的情況,確保工友透過合理的工時和工作量養活自己和家人,改善生活,體現勞動價值和尊嚴。丘促請政府完善最低工資機制,參考生活工資水平,訂定調整方程式,落實一年一檢。有見及本年度最低工資水平37.5元調升至40元,表面上加幅6.7%,但扣除同期通脹率7.5%,實際購買力為37.2元,升幅輸通脹,收入負增長。政府應適時進行全面檢討,重訂最低工資的底線,免勞資雙方每次商討水平都要展開角力,激化矛盾。
發掘潛在的勞動力 鼓勵婦女及銀髮就業
立法會議員梁子穎提倡政府應主動做好人力資源規劃,並深入了解適齡市民不投入勞動力市場的原因,制定行業的培訓教育藍圖,加強職業培訓及推出就業支援的措施,發掘潛在的勞動力,例如:i) 增加社區支援服務,擴大公共幼兒託育服務,改善社區保姆津貼(應不少於最低工資水平),開拓更多社區保姆職位,吸引家庭婦女就業;ii) 鼓勵銀髮就業,梁建議政府帶頭透過「第三部門」概念聘用初老勞動力。同時,擴闊勞工保險年齡範圍,積極解決中高齡人士工作難買保險的問題,以提昇聘請長者的誘因,增加勞動力供應。
推動可持續人口政策 延長婦女產假至16周
工聯會秘書長馬光如提倡延長婦女產假至16周。同時,為鼓勵生育,設立生育獎勵假期,多胞胎生育者,每多生育一個嬰兒,增加15天產假。難產或非順產,額外增加產假15天,讓婦女有更多時間調理身體,24至29歲適齡婦女,可額外獲得60天產假。同時間落實產假後免解僱的「僱傭保障」。設立為期24個月的生育/託兒專員,為香港政府制定完善及全方位的託兒服務政策,並對產前及產後的婦女提供託兒、情緒及就業支援。馬建議政府改善現時輔助生育科技及支援,增設卵子銀行,研究為香港婦女提供中央冷凍卵子服務,讓病人及遲婚女性可以及早把卵子冷凍保存作日後使用。
告別劣質劏房 讓青年上樓 市民住好
立法會議員鄧家彪促請政府定義劣質劏房,制定人均居住面積標準從現時人均約7平方米提高至11平方米。設立「劏房監督辦事處」,協調屋宇署、消防處、差餉物業估價署、水務署進行聯合行動,加強執法效率,並在2025年內完成巡查及完成登記全港劏房。加快興建過渡性房屋及簡約公屋,讓有兒童的住戶優先獲得編配,盡早「告別劏房」。然而,提供搬遷津貼、交通津貼、租金優惠,就業/轉校支援配套是必須的,以增加劏房戶遷入過渡性房屋/簡約公屋的誘因。鄧又建議政府建立土地儲備,加快市區及舊屋邨重建及興建更多資助出售房屋,釋放土地潛力,貫徹遠期為本的房屋政策,增加房屋淨供應,以解決市民住屋需要。
完善地區治理 排解民生憂難
副會長兼政務委員會主任謝愛紅指出工聯會強烈建議壓實地區專員主體責任,強化由專員統籌的地區管理委員會職能。設立更高要求、更高標準的地區管理委員會協作體系。同時,政府應強化地區治理領導委員會管理,加強與政府各部門、公營機構合作,優化工作職能,提高為民辦事效率。謝又促請政府加強與市民溝通,切實為市民排憂解難,完善地區履職盡責機制,區議員當選後在一定時間內開設區議員辦事處,建立更開放的溝通渠道,定期開展議員會見市民計劃,舉辦座談會、政策宣講會聽取市民意見。
助港人融入大灣區 推動更多行業兩地職業認證
副理事長兼工聯會大灣區社會服務社總幹事曾志文建議擴大持續進修基金適用範圍至大灣區內的指定課程,並提供一定資助給就讀於港人子弟學校的家長,港青亦可選擇在內地高校進修,減輕學費負擔。政府亦可推動更多行業兩地職業認證,讓有專業資格的技術人員獲取內地資格認證,提升就業競爭力。曾又提倡政府在內地城市(深圳或廣州為試點)租/購買樓宇,以低於市價的租金租予合資格的港青,協助於內地工作或生活的香港青年解決居住問題,助港人融入大灣區的生活。
檢討現有《僱員補償條例》 設立職業安全健康保障制度
榮譽會長兼工聯職安健協會主席林淑儀促請政府設立「中央職業保險補償基金」,推行職業安全健康保障制度,協助從事高風險行業的工友購買勞工保險,令所有打工仔女,均可獲全面的僱員補償保險保障。另外,工聯職安協曾進行問卷調查,約一半受訪者表示所工作的公司未有根據「工作暑熱警告」的指引,故建議儘快檢討「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林認為社會不論何種職業及層級,應認識和重視職業安全健康的問題,才能使香港的職安健有根本上的改善。
根據香港「八大中心」的產業定位 推行「職學雙軌的教育制度」
副會長兼職業訓練及促進就業委員會主任陳鄧源認為政府需推行「職學雙軌的教育制度」,分階段在初、高中學課程提供職業教育接軌,令學生在此階段選擇可銜接職業專才教育的課程,青年可「邊做邊學」,企業可「先聘請、後培訓」,提供更多不同類型的事業出路。陳又建議優化現時再培訓計劃,為特定行業制訂專門培訓計劃,強調培訓(包括兼讀制)與就業掛鈎。同時,可根據香港「八大中心」的產業定位,做好人力資源規劃「育才、儲才」,檢視不同行業的人才的需要制定教育藍圖,應對產業及經濟的需要,加強僱員再培訓局職能及優化計劃,將再培訓課程報讀資格放寬至副學士以上人士,並增加資歷架構認證。提升再培訓課程的津貼額至最少每月$8,000,涵蓋至兼讀制課程。另外,提升持續進修基金金額至$40,000,令在職人士也可按需要進修以提升競爭力,亦為香港的未來新產業及新經濟發展培育人才。
設「建造業招聘中心」 切實破解「有工無人做」
副理事長兼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黃平指出建造業長期出現「有工無人做」的情況,全因行業收入不穩定、工作環境欠佳及陋習而令人卻步。故建議設「建造業招聘中心」提供更多就業,以及推行月薪制合理提升建造業薪酬待遇,並加強協助受「特別計劃」行業影響的本地勞工,提供「一專多能」的培訓,並反對擴大輸入外勞,優先保障本地建造業及薪酬待遇,以創新勞工政策思維,切實破解人工低、工時長、入行難的現象。政府亦應定期檢視職安執行成效,以及制定政策前應進行充分諮詢 ( 例如 : 噪音條例 )。
推動「街頭經濟」發展 設「觀塘海濱花園長廊觀光夜市」
副理事長兼工聯會旅遊聯業委員會主席林志挺建議以街道作為社區規劃或重建的核心,研究在各區發展「步行街」及「地下街」,並善用橋底及公園等公共空間,規劃晨墟夜市、節慶/假日墟市等,如規劃「觀塘海濱花園長廊觀光夜市」,由政府提供必要的規劃和支援引導,為海濱注入創新多元用途和海濱可持續發展,可結合流動小食車及一些固定的美食攤位,提供不同風味的美酒佳餚,讓本地市民及遊客一地盡享本地及世界各地各款美食,為社區經濟注入新動力並帶旺旅遊業。
综上所述,工聯會熱切期待特區政府破格思維果敢務實,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採取更有效舉措,切實破解民生憂難,全力為市民謀幸福,真正做到「培育人才 尊重勞動 增長人口 振興經濟」。
>>建議書全文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