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长官将于10月25日公布新一份《施政报告》,工联会代表8月23日与行政长官李家超会晤,就《施政报告》提交意见。出席代表包括:会长吴秋北,荣誉会长林淑仪,副会长谢爱红、陈邓源,副理事长曾志文、林伟江、黄平、林志挺、丘燿诚,秘书长马光如以及立法会议员邓家彪和梁子颖。
会长吴秋北回顾上一份施政报告的主题以习主席七一重要讲话作施政蓝本。「为市民谋幸福,为香港谋发展」是特区政府对国家领导人及市民所作出的承诺。可是,本年的经济仍然疲弱,打工仔女遑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劳工市场仍然受压。工联会期望政府对「培育人才 尊重劳动」的安排作出相应政策支援。再者,「人口是发展之基石,就业是民生之本」,新时代下,提升生育率是香港发展的关键,与改善民生应该双轨并行,政府应以突破性思维推出可持续的人口政策,协助市民「增长人口 振兴经济」。政府也应带头尊重劳动,肯定劳动价值,建立法定集体协商机制。
反对扩大输入外劳 保障本地劳工优先就业及薪酬待遇
副理事长兼劳顾会委员(僱员代表)林伟江期望政府对输入外劳的政策慎而重之,不应单靠短期的输入外劳政策来补充本港劳动力,部分人不入行皆因工作条件及薪酬待遇不合理,并非人力不足。政府应全面检视人力资源情况,推出鼓励就业措施及加强培训,并定期公开外劳资料,让工会公众共同监察,包括工种、薪酬水平、输入数量及所属的公司等。林又建议订立剎车或退场机制,提高劳僱会角色,通过行业僱员调查,一旦因输入外劳而对本地工人的工资、福利和就业构成负面影响,便必须立即停止输入,以化解潜在的危机及风险。
正视在职贫穷问题 辛劳付出要有合理回报
副理事长兼工联会权益委员会主任丘燿诚指出政府在劳工福利政策上欠缺主动,令劳动者根本未能分享经济成果及获得合理保障,以致底层工友购买力被削弱,贫富悬殊加剧。政府应带头取消外判,检视平台经济,加强对平台外送员的保障,确立本地优先就业理念,为社会提供高质量充分就业,以解决在职贫穷及杜绝多劳少得的情况,确保工友透过合理的工时和工作量养活自己和家人,改善生活,体现劳动价值和尊严。丘促请政府完善最低工资机制,参考生活工资水平,订定调整方程式,落实一年一检。有见及本年度最低工资水平37.5元调升至40元,表面上加幅6.7%,但扣除同期通胀率7.5%,实际购买力为37.2元,升幅输通胀,收入负增长。政府应适时进行全面检讨,重订最低工资的底缐,免劳资双方每次商讨水平都要展开角力,激化矛盾。
发掘潜在的劳动力 鼓励妇女及银髮就业
立法会议员梁子颖提倡政府应主动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并深入了解适龄市民不投入劳动力市场的原因,制定行业的培训教育蓝图,加强职业培训及推出就业支援的措施,发掘潜在的劳动力,例如:i) 增加社区支援服务,扩大公共幼儿託育服务,改善社区保姆津贴(应不少于最低工资水平),开拓更多社区保姆职位,吸引家庭妇女就业;ii) 鼓励银髮就业,梁建议政府带头透过「第三部门」概念聘用初老劳动力。同时,扩阔劳工保险年龄范围,积极解决中高龄人士工作难买保险的问题,以提昇聘请长者的诱因,增加劳动力供应。
推动可持续人口政策 延长妇女产假至16周
工联会秘书长马光如提倡延长妇女产假至16周。同时,为鼓励生育,设立生育奖励假期,多胞胎生育者,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15天产假。难产或非顺产,额外增加产假15天,让妇女有更多时间调理身体,24至29岁适龄妇女,可额外获得60天产假。同时间落实产假后免解僱的「僱佣保障」。设立为期24个月的生育/託儿专员,为香港政府制定完善及全方位的託儿服务政策,并对产前及产后的妇女提供託儿、情绪及就业支援。马建议政府改善现时辅助生育科技及支援,增设卵子银行,研究为香港妇女提供中央冷冻卵子服务,让病人及迟婚女性可以及早把卵子冷冻保存作日后使用。
告別劣质劏房 让青年上楼 市民住好
立法会议员邓家彪促请政府定义劣质劏房,制定人均居住面积标准从现时人均约7平方米提高至11平方米。设立「劏房监督办事处」,协调屋宇署、消防处、差饷物业估价署、水务署进行联合行动,加强执法效率,并在2025年内完成巡查及完成登记全港劏房。加快兴建过渡性房屋及简约公屋,让有儿童的住户优先获得编配,尽早「告別劏房」。然而,提供搬迁津贴、交通津贴、租金优惠,就业/转校支援配套是必须的,以增加劏房户迁入过渡性房屋/简约公屋的诱因。邓又建议政府建立土地储备,加快市区及旧屋邨重建及兴建更多资助出售房屋,释放土地潜力,贯彻远期为本的房屋政策,增加房屋净供应,以解决市民住屋需要。
完善地区治理 排解民生忧难
副会长兼政务委员会主任谢爱红指出工联会强烈建议压实地区专员主体责任,强化由专员统筹的地区管理委员会职能。设立更高要求、更高标准的地区管理委员会协作体系。同时,政府应强化地区治理领导委员会管理,加强与政府各部门、公营机构合作,优化工作职能,提高为民办事效率。谢又促请政府加强与市民沟通,切实为市民排忧解难,完善地区履职尽责机制,区议员当选后在一定时间内开设区议员办事处,建立更开放的沟通渠道,定期开展议员会见市民计划,举办座谈会、政策宣讲会听取市民意见。
助港人融入大湾区 推动更多行业两地职业认证
副理事长兼工联会大湾区社会服务社总幹事曾志文建议扩大持续进修基金适用范围至大湾区内的指定课程,并提供一定资助给就读于港人子弟学校的家长,港青亦可选择在内地高校进修,减轻学费负担。政府亦可推动更多行业两地职业认证,让有专业资格的技术人员获取内地资格认证,提升就业竞争力。曾又提倡政府在内地城市(深圳或广州为试点)租/购买楼宇,以低于市价的租金租予合资格的港青,协助于内地工作或生活的香港青年解决居住问题,助港人融入大湾区的生活。
检讨现有《僱员补偿条例》 设立职业安全健康保障制度
荣誉会长兼工联职安健协会主席林淑仪促请政府设立「中央职业保险补偿基金」,推行职业安全健康保障制度,协助从事高风险行业的工友购买劳工保险,令所有打工仔女,均可获全面的僱员补偿保险保障。另外,工联职安协曾进行问卷调查,约一半受访者表示所工作的公司未有根据「工作暑热警告」的指引,故建议儘快检讨「预防工作时中暑指引」。林认为社会不论何种职业及层级,应认识和重视职业安全健康的问题,才能使香港的职安健有根本上的改善。
根据香港「八大中心」的产业定位 推行「职学双轨的教育制度」
副会长兼职业训练及促进就业委员会主任陈邓源认为政府需推行「职学双轨的教育制度」,分阶段在初、高中学课程提供职业教育接轨,令学生在此阶段选择可衔接职业专才教育的课程,青年可「边做边学」,企业可「先聘请、后培训」,提供更多不同类型的事业出路。陈又建议优化现时再培训计划,为特定行业制订专门培训计划,强调培训(包括兼读制)与就业挂鈎。同时,可根据香港「八大中心」的产业定位,做好人力资源规划「育才、储才」,检视不同行业的人才的需要制定教育蓝图,应对产业及经济的需要,加强僱员再培训局职能及优化计划,将再培训课程报读资格放宽至副学士以上人士,并增加资歷架构认证。提升再培训课程的津贴额至最少每月$8,000,涵盖至兼读制课程。另外,提升持续进修基金金额至$40,000,令在职人士也可按需要进修以提升竞争力,亦为香港的未来新产业及新经济发展培育人才。
设「建造业招聘中心」 切实破解「有工无人做」
副理事长兼香港建造业总工会理事长黄平指出建造业长期出现「有工无人做」的情况,全因行业收入不稳定、工作环境欠佳及陋习而令人却步。故建议设「建造业招聘中心」提供更多就业,以及推行月薪制合理提升建造业薪酬待遇,并加强协助受「特別计划」行业影响的本地劳工,提供「一专多能」的培训,并反对扩大输入外劳,优先保障本地建造业及薪酬待遇,以创新劳工政策思维,切实破解人工低、工时长、入行难的现象。政府亦应定期检视职安执行成效,以及制定政策前应进行充分谘询 ( 例如 : 噪音条例 )。
推动「街头经济」发展 设「观塘海滨花园长廊观光夜市」
副理事长兼工联会旅游联业委员会主席林志挺建议以街道作为社区规划或重建的核心,研究在各区发展「步行街」及「地下街」,并善用桥底及公园等公共空间,规划晨墟夜市、节庆/假日墟市等,如规划「观塘海滨花园长廊观光夜市」,由政府提供必要的规划和支援引导,为海滨注入创新多元用途和海滨可持续发展,可结合流动小食车及一些固定的美食摊位,提供不同风味的美酒佳餚,让本地市民及游客一地尽享本地及世界各地各款美食,为社区经济注入新动力并带旺旅游业。
综上所述,工联会热切期待特区政府破格思维果敢务实,在新一份施政报告採取更有效举措,切实破解民生忧难,全力为市民谋幸福,真正做到「培育人才 尊重劳动 增长人口 振兴经济」。
>>建议书全文请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