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黃國今日到建總錦上路培訓中心與學員交流,一方面了解學員對行業前景的期望,亦為深入前線,研究解決建造行業人手不足問題。
黃國與多個工種的導師和學員交流,包括空調制冷、電氣佈線、燒焊、釘板、水喉、髹漆、坭水及批盪等等,學員當中不乏本地年輕人、大學生,亦有新移民,有個別工種例如髹漆,學員更幾乎是全女班,可見建造業具有吸引力,大有條件增加培訓,培育本地人才。
黃國與老行尊交流發現,年輕人從事建造業有「兩難」,一是入行難,如果「叔伯兄弟」不是行內人,有時候真的不知如何「搵工」,不少學員都詢問有否「培訓就業一條龍」服務;第二難是留在行業內發展,因為建造業工種都是「技術活」,入行後很需要經驗者帶領,現實是很多時新入行者都靠自己,技術一旦未完全到位,可能便少人搵、少工開,最終被迫轉行。
30多歲的新移民司徒先生跟黃國說,他在內地已獲得多個認證和牌照,但來港後又要另外考牌,他期望最少大灣區內做到資格互認,更方便新移民入行。有女學員說,怕女性身份會阻礙入行,年齡較大的學員則怕「唔夠人爭」。
在交流過程中,學員對月薪制大都持開放、歡迎的態度,雖然建造業日薪制行之已久,但學員都明白月薪制有更多保障,令他們穩定就業,例如燒焊,「唔使怕落雨冇工開」,收入有日薪制八成左右便是可以接受的水平。
事實上,有些「看得透」的學員,已表達對一旦大舉輸入外勞的憂慮。由於外勞是採取月薪制,如果絕大部分本地工友仍然「斷日計」,「主」「客」隨時倒置,本地工友成為外勞的替工。當然,有些「中工」考「大工」的學員表示,自己手藝已到不錯水平,行內人脈亦廣,無必要「賺少啲」,我非常認同。只要行業有「雙軌制」,月薪制可用作扶持入行的手段,當累積經驗和人脈,想改日薪制亦無問題。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黃國希望官員都能夠多走到前線,關心工友所憂所想,了解行業真實情況,聽真話察實情。建造業是「辛勞付出有回報」的行業,扶持入行、改善工作環境條件、引入科技降低工作強度、做好職安工作等等,令市民尤其是年輕人知道「工字有出頭」,相信願意入行者還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