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旅遊業作為香港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經歷了顯著的復蘇過程,但仍面臨諸多挑戰和轉型壓力。目前復蘇速度相對較慢,尤其是在國際遊客方面,來自美加澳的遊客數量仍然低迷。同時,香港旅遊業還面臨服務品質問題、旅遊景點匱乏等挑戰。為了應對這些挑戰,特區政府和業界採取了多項措施,例如推出「好客之道」系列優惠活動,提升服務品質;通過舉辦大型盛事和推廣新興旅遊產品來吸引遊客;以及加強與內地的合作,吸引更多內地遊客訪港。2024年《施政報告》更推出多項措施繼續大力振興香港旅遊業,並成立「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推動香港旅遊業發展。
工聯會認同特區政府施政方向,在過去我們亦提出了多項建議以支持旅遊業的發展。在2024年「兩會」期間,工聯會建議提升內地遊客的個人物品免稅額度,並盡快推行「兩地一檢」政策,以便利內地與香港之間的旅遊往來。此外,工聯會還建議恢復並擴大內地來港遊客「一簽多行」政策,以吸引更多內地遊客。同時,工聯會提出建立國家大灣區旅遊發展辦公室,以促進大灣區內旅遊合作與發展,並建議在香港搭建「中國之窗」固定展覽場地,展示中國文化的特點及文化特色,吸引外國遊客到港並通過「中國之窗」瞭解及體驗祖國文化的豐厚底蘊。
為了培育和拓展具有本港及國際特色的旅遊項目,開拓多元化客源市場,進一步提升香港旅遊業的競爭力。工聯會副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鄧家彪,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郭偉强、陸頌雄和梁子穎,荃灣區議員葛兆源、屯門區議員馮沛賢、九龍城區議員黃文港、油尖旺區議員孫智敏、沙田區議員李貞儀、黃大仙區議員莫健榮、東區區議員吳清清,於2024年12月20日約見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及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遞交《十八區旅遊熱點研究報告》。
工聯會今日(1月24日)舉行「十八區旅遊熱點研究報告」發布會,工聯會副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陳穎欣,立法會議員郭偉强、陸頌雄和梁子穎,西貢區議員黃遠康、葵青區議員周潔莹、東區區議員梁力、觀塘區議員黃啟燊出席了發布會,簡述研究主要內容並提出切實可行的旅遊建議,以供政府參考。
此份報告是工聯會政務委員會透過地區服務網絡,以問卷、訪談、實地考察等方式,廣泛收集了各區居民、旅遊業相關協會及旅遊業工會的意見,篩選整理出62個旅遊熱點,並針對性的就現存問題從宣傳、翻新、改建、交通、設施配套、智慧旅遊平台以及旅遊路線等方面,提出完善方案並整理形成。
工聯會向政府提出以下建議:
一、重點建設十八區特色景點
希望特區政府在具有歷史遺跡、人文文化、自然風光、城市景觀、體育康樂及愛國主義教育等特點的十八區旅遊景點中選取熱度較高的景點,進行相關宣傳及改進工作。
1) 加強宣傳:對特色景點進行相應的加強宣傳,善用社交媒體、短視頻平台及電視節目,以及透過與國際知名旅遊雜誌和網站合作去推廣旅遊資源;
2) 翻新美化:在保護景點歷史建築的同時,進行現代化改造或增設如金紫荊花這類代表性公共藝術類裝置成為地標,增強景點吸引力;
3) 擴張改建:在大型的景點增設如遊客服務中心、資訊亭等設施,同時亦可以引入智慧導覽系統和多語言標識,方便不同語言背景的遊客;
4) 優化交通配套:在景點周邊增設直達及串聯景點的巴士,並提高班次頻率,確保遊客能夠方便快捷地到達。同時在熱門景點引入預約制,控制每天的遊客數量,避免過度擁擠,減輕交通壓力;及
5) 優化旅遊設施配套:在原有的建築基礎上擴展相關的展覽及周邊,推廣與景點相關的文化,同時改善和增建景點周邊的旅遊設施,提升遊客的整體旅遊體驗,或與國際旅遊機構、旅行社和航空公司合作,推出特別旅遊套餐和折扣,吸引更多外地遊客。
二、培植文化歷史景點,串聯本港獨有的文化旅遊路線
規劃不同旅程分類吸引興趣不同的人群,這些路線規劃將有助於構建豐富、多元且具有深度的旅遊體驗,提升香港作為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同時兼顧本港居民的生活品質。
1) 宗教旅程:串聯香港的主要寺廟、教堂、清真寺等宗教建築,通過參觀這些宗教建築,遊客不僅能夠瞭解香港的宗教文化,還能感受到中華文化中宗教和平共處的精神。這種精神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是香港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 愛國主義旅程:涵蓋如中山紀念公園、和平紀念碑等愛國主義地標,介紹相關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緬懷歷史,傳承和平精神;
3) 西式建築旅程:展示香港的殖民時期建築,如前香港政府總部、大館等,這些建築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展現了香港獨特的城市特色,讓公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可以更深入地瞭解香港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識和尊重;
4) 傳統建築旅程:包括如車公廟、文武廟等具有本港特色的傳統建築,這些傳統建築是文化傳承、社區精神、民間信仰和社會認同的重要載體,對維護和弘揚香港的傳統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 離島旅程:組織遊覽如長洲、南丫島等離島,感受香港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漁村文化;
6) 港島之旅:集中展示港島的文化和都市風貌,如愛丁堡廣場、和平紀念碑、終審法院等,這些建築和地標的存在,使得現代與傳統、東方與西方在香港這座城市中得以和諧共存,展現了香港獨特的都市風貌和文化魅力;
7) 九龍之旅:探索九龍的繁華和歷史,如天星小輪、星光大道、九龍寨城公園、牛棚藝術村、廟街等景點,在此可以感受九龍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和香港獨有的文化魅力;
8) 新界之旅:體驗新界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如火山爆發奇觀的萬宜柱石、香港千島湖之稱的大欖千島等,感受香港繁華都市之外的另一面;
9) 香港印象遊:讓遊客去到代表香港特色和文化的重要景點,滿足與提升遊客對於香港的印象,讓初次來港的遊客想要再次探索香港;及
10) 香港深度遊:為想要深度瞭解香港的遊客和居民專門規劃出不同類型的路線,使遊客和居民有機會深入瞭解香港的多元文化,包括中西合璧的歷史建築、傳統節慶、地道美食等,這些都是香港獨特身份和魅力的體現。
三、培養專業導賞人才,提高旅遊業的文化內涵,從而增強香港旅遊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1) 完善及增設教育和培訓課程:與本地大學和專上學院合作,開設專門的導遊學位或文憑課程,涵蓋歷史、文化、語言、旅遊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同時定期開設工作坊和培訓班,邀請業界專家和學者進行講座和培訓,提高導遊的專業水準,為本港輸出旅遊業人才;
2) 明確導遊的職業發展路徑:設計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提供從初級導遊到高級導遊甚至管理層的晉升機會,同時為踴躍積極的導遊提供額外的培訓和發展機會,培養他們成為行業的領袖和楷模;
3) 設計個性化旅遊體驗:鼓勵導遊設計及研究景點的背景,為遊客個性化和主題化的旅遊體驗,如美食之旅、藝術之旅、歷史探索之旅等,吸引特定興趣的遊客;
4) 挖掘瞭解本港景點的原住民及退休人士成爲導遊:招募回曾經在導遊行業工作的退休人士,鼓勵他們參與導賞工作。同時,可以與本港服務於長者相關的協會合作,設立獎勵和表彰機制,激勵這些退休人士在導賞工作中表現優異;及
5) 開發遊客回饋系統:建立遊客回饋系統,收集遊客對導賞服務的具體建議和評價,提供給導賞員和政府參考。根據回饋數據和報告,制定改進措施,提升導賞服務品質,進而提升旅遊業競爭力。
工聯會希望特區政府重點打造若干具有歷史遺跡、人文文化、自然風光、城市景觀、體育康樂及愛國主義教育等特點的高熱度景點,從而實現「香港無處不旅遊」的理念,推動旅遊業的全面發展,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能。同時,這也有助於提升服務品質和接待能力,做好「好客之道」,吸引遊客多來、常來,為香港旅遊業擦亮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