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會權益委員會(下稱「工聯權委」)今日(9日)公布2024年十大勞工新聞結果。當中優化強積金制度、最低工資檢討及建造業欠薪事件最受市民關注。
工聯會十大勞工新聞選舉於去年12月下旬以問卷形式進行,逾一千名市民選出心中最關注、最有代表性的2024年十大勞工新聞,結果依次如下:
1. 取消強積金「對沖」,工會促盡快落實為低收入人士代供強積金及推出保證回報產品;
2. 最低工資落實「一年一檢」 引入「可加不減」調整新機制;
3. 建造業欠薪事件頻生,工會要求審視建造業發薪機制;
4. 調查揭三行業失業比例較高,工會促設煞停擴大輸入外勞機制;
5. 積金易平台6月推出試行,解決強積金行政費過高問題;
6. 財委會通過335.5億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資助計劃;
7. 社會福利署擬要求健全的失業綜援受助人定期做義工;
8. 職安罰則調高後,致命工業意外未見減少;
9. 工會接獲多宗外勞被剝削投訴個案,管理公司擅自提款剋扣工資;
10. 各輸入人才計劃共批出約24萬宗申請;未來3年再輸入1萬名「熟練技工」。
強積金制度成關注重點 冀財政預算案落實為低收入人士代供及推保證回報
佔十大新聞其中三項與強積金有關,分別是首位「取消強積金對沖,工會促盡快落實為低收入人士代供強積金及推出保證回報產品」,第五位「積金易平台6月推出試行,解決強積金行政費過高問題」及第六位「財委會通過335.5億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資助計劃」。
工聯權委主任丘燿誠表示,根據今年9月強積金數據顯示,保守型基金包括債券、保證及貨幣市場基金過去十年的年率化平均淨回報最高僅為0.9%,而通脹率平均則為2%,回報明顯低於通脹水準。強積金未能做到保本增值,削弱應有的退休保障力度。特區政府過去曾多次推出有保證回報的投資產品,如「綠色債劵」及「銀色債劵」等,息率與通脹率掛勾,保證息率在一定水平,證明政府有能力推出保證回報的強積金產品。特區政府也在2023年《財政預算案》曾承諾研究推出「有穩建回報且手續費低」的強積金產品,惟至今仍未見蹤影,期望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可有相關細節公布。另外,於部分行業僱員如清潔、保安等,收入本就不高,定期供款無疑加大了他們的財政壓力。服務業總工會權益幹事温嘉貴表示,不少清潔、單幢式保安只拿着微薄的工資,單維持日常生活者開支已捉襟見肘,無奈仍需負擔額外5%的強積金供款,生活顯得更拮据。同時,低於供款入息下限可免供,導致這收入階層的所累積的強積金存款十分少,嚴重影響他們日後的退休保障。當時特區政府曾承諾待「積金易」平台運行後,便落實為低收入僱員及自僱人士代供強積金,希望政府可以履行當時承諾,盡快公布具體細節,落實這惠民德政。同時,強積金供款下限過去11年未有調整,維持在7,100元水平,比全職領取最低工資水平還要低,建議一併調整。
最低工資議題居次位 工會爭取多年終落實
「最低工資落實「一年一檢」 引入「可加不減」調整新機制」居次位。温嘉貴補充,工會過去一直爭取最低工資「一年一檢」及引入自動調整機制,去年行政會議終於接納有關建議,本年亦即將調整最低工資水平,值得讚賞和肯定。新安排下,法定最低工資水平更緊貼社會經濟變化,確保水平不會滯後於通脹,更有效保障基層工友的收入,勞有所得。
不過,現時最低工資新調整方程式略為保守,工友根本未能有效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建議特區政府運行新調整機制一段時間後,再作檢討,持續完善最低工資制度。
建造業欠薪、職安及外勞問題亟待解決
「建造業欠薪事件頻生,工會要求審視建造業發薪機制」佔據第三。香港建造業總工會權益及投訴主任吳偉樑表示,工會本年處理近200宗個案,當中超過一半涉及欠薪。立法會不久前通過《建造業付款保障條例》,禁止「先收款、後付款」等不公平付款條款,規定付款方須於法例指定時間內,就申索方提出的付款申索,按法例要求的時間表回應,同時引入審裁機制解決爭議,相信能有效解決建造業分判商「一層拖一層」的情況。不過,條例雖然已訂立,未來仍要密切留意執行情況,切實保障工友的權益。
另外,現時建造業現時輸入大批外勞,特別計劃首4輪共批出9731個配額。大量外勞來港嚴重壓抑本地工人薪酬增長。據去年工會調查數據反映,業內現時出現開工不足的情況,議決薪酬調整建議時,16個工種中有14個需要凍薪,估計主要受輸入外勞及工程量減少等影響。丘燿誠補充,現時建造業失業率為4.5%,高於整體平均,特區政府應該考慮在未來工程量持續減少或本地工人開工不足的情況下,是否應設「外勞煞停機制」,及考慮是否需再輸入1萬名熟練技工。
外勞權益工會同樣關注,由於外勞缺乏培訓及權益意識薄弱,故出現被僱主剝削情況,包括不合理扣薪、被要求支付回扣、收取不合理中介費等。「工會接獲多宗外勞被剝削投訴個案,管理公司擅自提款剋扣工資」上榜,足以顯示事件的關注度之高。
職安新聞也備受關注,「職安罰則調高後,致命工業意外未見減少」超40%受訪者選擇。本年香港不時出現致命工業意外,建造行業乃重災區,據統計今年至少發生30宗致命工業事故,意外更集中於建造業,足以顯示情況之嚴峻,政府須正視及解決問題。
其他上榜新聞還有「社會福利署擬要求健全的失業綜援受助人定期做義工」、「各輸入人才計劃共批出約24萬宗申請;未來3年再輸入1萬名熟練技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