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經濟開始復甦,各行業卻出現人力供求短缺問題,甚至有聲音要求輸入外勞。工聯會早前進行大型問卷調查,訪問逾9000名會員,調查結果顯示六成(60.7%)人表示行業有缺人的情況,主要原因是「人工低、福利差」(51.2%),其次是工作條件差(41.5%)及沒有晉升前景(31.1%),結果反映出現「有工無人做」的情況主要癥結在於薪酬待遇及工作條件欠佳。對於是否同意擴大輸入外勞來補充勞動力,有53.7% 表示不認同,只有14.6%表示認同,31.7%沒有意見,主要擔心就業機會減少、搵工難,工資待遇受壓,佔比均超過五成。
工聯會認為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社會穩定的基礎,特區政府的人力資源規劃應以就業優先為本,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為目標。要確保「本地優先就業」,改善僱員薪酬待遇和工作條件,勞有所得,打工仔女亦能分享發展成果。
優先發掘和釋放本地勞動力 合理提升薪酬刺激就業
工聯會理事長黃國表示,現時本港勞動參與率偏低,仍有不少人失業或開工不足,特區應從供需角度做好人力資源規劃,充分發掘和釋放本港勞動力。根據統計處資料,現時本港勞動人口約376萬,但勞動參與率僅得57.9%,在亞州四小龍中居於末位(新加坡70%、南韓63.3%、台灣59.2),亦遠低於澳門(68.5%)。而婦女的勞動參與率同樣偏低,25-54歲壯齡婦女的勞動參與率在2021年仍為72.7%,遠低於男性的93.4%的相應數字。由此可見,本港的勞動力市場仍有很大的發掘潛力空間。
調查顯示,逾五成(51.2%)人認為缺人的主要原因是「人工低、福利差」,其次是「工作條件差」(41.5%)。有六成半(65.5%)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加人工、增福利」能有效改善行業缺人的問題,其次改善行業工作環境、更好的行業晉升階梯和擴展「先聘請、後培訓」吸引本地人入行等,都佔超過四成。黃國認為結果反映出現「有工無人做」的情況主要癥結在於薪酬待遇及工作條件欠佳,期望特區政府在人力資源規劃上要对症下藥,通過增加職位吸引力刺激更多就業,亦有助減緩嚴重的在職貧窮問題。
行業缺人癓結在薪酬待遇 逾五成不認同擴大輸入外勞
對於近期有聲音要求輸入外勞,被訪者中有逾五成(53.7%)不認同以擴大輸入外勞的方式補充勞動力,認為輸入外勞會令「人工待遇未能提升」(53.4%)、「就業機會減少,搵工難」(52.4%)及「抑制僱主改善工作條件的意欲(如職安/工時)」(36.4%)。今次調查亦特別了解建造及運輸業兩個人手短缺較嚴重的行業工友意見,結果有67.4%及62.3%不認同擴大輸入外勞,比其他行業反對聲音更大。
建造業和運輸業缺人原因有明顯的差別。在1,599名受訪的建造業工友中,缺人原因綜合有多個方面,包括人工低、福利差佔40.4%,工作條件差佔39.0%,「新人難入行、工作不穩定」佔36.3%及「公營工程推出欠規劃,一時飽死,一時餓死」佔29.6%;相反,在1,225名運輸業受訪工友中,人工低、福利差佔68.0%,意見非常集中,是缺人的主要原因。
不約而同,無論整體數據,或建造和運輸兩個行業工友, 皆認為「加人工、增福利」及「改善工作環境」可以有效改善行業缺人的問題。薪酬待遇絕對是吸引人才入行的最大誘因,第五波疫情初期,社署曾以月薪31,150元緊急招聘臨時合約護理員,短時間便內收到超過5,500人報名,正好反映合理提升薪酬待遇,辛勞付出有相應的回報,是吸引人手的重要手段。
推動行業改善工作條件
工聯會副理事長、權益委員會主任丘燿誠表示工時長、工作量大、壓力大等等依然是本港打工仔女的寫照。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建議,僱員每周平均工作時數應為40小時,多於48小時則為過長,但問卷中逾七成(73.3%)受訪者的工時高於建議水平,其中3成(32.7%)每周工時更是48小時以上,調查結果從側面反映出工友就業質素的惡劣情況。工作環境差也是行業缺人的原因之一,如建造業的地盤環境及職安環境,業界及政府應推動相關政策改善行業的工作條件。
建造業要多管齊下解決人手荒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副理事長唐浩為表示,現時大量工程同時上馬,政府在創造就業機會的同時,並未有衡量行業內人手是否足以配合發展,希望政府將所有公務工程有序地推出,避免多項工程同期展開,減少發展商爭搶相同工種技術工人的機會,避免出現「一時做死,一時餓死」苦況。另外,他提到政府大力推行的組裝合成建築法(MiC)的預制組件的工序仍在內地進行,故建議政府在本地建設MiC預制組件的工場,讓本地工人可參與工序,同時節省預制組件的運送及驗收往來所需的時間,加快建築速率。
唐浩為亦建議政府加強培訓工作,開辦悉數的課程,如「白紙升中工」等,及積極推出「一技多能」政策,讓工人能夠掌握一門或多門技術,增加勞動就業率;同時,優化「先聘請,後培訓」的模式,增撥資源完善就業配對工作,讓有意投身建造業的工友,可多方面接收招聘消息,解決新人入行難的問題。
汽車工會:本港司機待遇要提升
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會務主任何志強表示,社會開始復常之際,職業司機在薪酬待遇和工作環境並未得到改善,的士司機需自費租車,而且收入不穩。雖然其他車種標榜月薪可達兩萬元,但事實上需透過長時間的OT(超時工作)才可達致,職業司機需面對高強度的工作及超長工時,部分車種更要自行承擔額外工作成本,久而久之出現職業司機流失及沒有新人願意入行情況。他認為解決運輸業的勞工短缺的問題,需要有效地改善的工作條件,吸引更多人投身到運輸行業。
工聯會建議政府全面檢討及完善人力資源規劃,樹立就業優先為本,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為目標,確保「本地優先就業」,辛勞付出應有合理回報。打工仔女在參與經濟建設貢獻社會的同時,亦能分享發展成果,有更大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具體建議如下:
1, 深入研究和分析本地勞動參與率偏低原因,採取更主動積極具針對性的措施,充分發掘和釋放本地潛在勞動力;如果能夠達到新加坡、澳門等七成勞動參與率,便會增加超過40萬勞動人口;
2, 推動人手相對緊張的行業優先提高薪酬待遇,辛勞付出應有合理回報,刺激就業;
3, 改善本港工作條件,加強勞工保障,包括加強職業安全,減少長工時,減低高強勞動等;
4, 加強培訓就業一條龍服務,推行月薪、兼職等多種就業模式,解決建造新人入行難和婦女就業難等的問題;
5, 加強人力資源需求規劃,積極推動本港產業升級,提高科技應用水平,採取先進的生產方式,提高社會整體勞動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