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城巿規劃委員會(下稱城規會)接納某些團體提出將德輔道中(摩利臣街至畢打街段)(編號:Y/H3/7)改劃為休憩用地地帶和行人及環保交通系統專用區的申請,本會(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有下列回應:
一、業界無從表達意見
資料顯示,某些團體提出改變德輔道中道路用途的建議後,城規會在短短幾個月裡便接納這項對交通運輸有著巨大影響的申請,期間沒有廣泛和直接地徵求汽車交通運輸業界的意見,以及認真地評估業者所承受的衝擊。對此,本會認為這種做法存有不妥之處。
即使如此,在其後一大段時間裡,作為委員之一的運輸及房屋局副秘書長(運輸)和多位候補成員,包括運輸及房屋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運輸)、運輸署助理署長(新界)、運輸署助理署長(市區)、運輸署總工程師/交通工程(港島)、運輸署總工程師/交通工程(九龍)、運輸署總工程師/交通工程(新界東)及運輸署總工程師/交通工程(新界西)等,也沒有把這個訊息帶給業界人士,使廣大業者一直蒙在鼓裡。
直至近日,運輸署人員在發覺勢色不對之下,才匆匆忙忙地通知業界團體,使業界代表根本無從表達意見,或者只能在十分倉卒的情況下作出回應。由此來看,這種做法對業界很不公平。
二、資料發佈的方式有待改善
儘管城規會採取多種方式來發佈某些團體提出改變德輔道中道路用途的申請之消息,可是不少相關內容可能基於減少損耗資源的緣故而使用互聯網來傳遞電子版本的方式,結果造成汽車交通運輸業界者無法掌握整個事件進度的問題。事實上,在當前資訊爆炸的年代裡,若非有溫馨和善意的提醒,有關內容很容易便被其他訊息掩蓋,使業界人士無法得悉。另一方面,對於大部份業者來說,他們每天都在馬路上為口奔馳,根本缺乏時間和精力來關注這些消息。不僅如此,不少業者是存有數碼鴻溝的較為年長人士,因此這種安排亦使他們遇到無法接收相關訊息的問題。
反之,業界人士在許許多多的場合裡,尤其與運輸署或其他政府部門都有著正式例會,因此城規會只要在這些會議舉行之前簡單地通知相關部門/機構,便使他們能夠瞭解有關情況。還有,在現時智能手機已經十分普及的條件下,城規會也可以透過手機發佈的方式將資料傳發給業者,讓他們更及時和更好地掌握有關內容。可惜的是,這些安排一律欠奉,使業界代表無法廣泛地徵求其團體成員的意見和表達訴求。
三、惡化的交通運作耗費巨大社會成本
運輸署人員發覺勢色不對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有關申請是要永久性地改變德輔道中的道路用途。倘若這個申請得以落實的話,那麼將在更大程度上惡化中環區以至本港整體的交通運作。事實上,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教授在2016年1月6日向立法會作出的書面回覆中已經明確地指出這項建議所引發的問題癥結所在。(詳請參閱附件,故在此不贅)。
相反來說,對於交通極為繁忙及接近飽和的中環區來說,不但不是要如改變德輔道中道路用途的申請那樣,反而要積極增建道路來疏導和解決中環區的交通問題。主要原因在於,中環區在繁忙時間裡的行車速度只能維持在每小時7公里左右,但實際上很多路段的車速應該是每小時50公里。即使平日的大部份時間裡,一些輕微交通意外都足以導致整個地區的交通陷於擠塞狀態。
由此來說,我們很容易便看到這種因交通運作長期無法得到改善而導致時間上的損失使香港無奈地付出巨額社會成本。本會認為,改變德輔道中的道路用途的建議根本沒有實施的空間,甚至令人產生「離地」的感覺。
四、嚴重衝擊司機的營運和生計
顯而易見的是,倘若改變德輔道中道路用途的話,那麼整個中環區即使在不發生交通事故的情況下,也會經常出現交通擠塞的現象。舉例來說,在某些團體於2016年9月底於德輔道中舉辦一項活動時,雖然當天是星期天,但是這項活動已經導致中區其他道路出現嚴重的交通擠塞問題。對此,很多司機以為這是偶爾為之的活動,因此抱著包容和順便響應政府倡議構建和諧社會的的心態,沒有表達大多不滿的情緒。
可是,當職業司機得知有關申請是要永久地改變德輔道中的道路用途後,他們自然認為無法接受。從上述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道路出現交通擠塞時,首先遭殃的必然是駕駛者,其中又以職業司機為甚。事實上,司機在交通擠塞期間往往會被困在車廂裡動彈不得,而長時間塞車更使他們無法得到解決生理問題,因而感到苦不堪言。假若這種現象頻繁出現的話,那麼更會造成職業司機因工作條件長期惡化而遇到身體損傷和撂下一身病痛。不僅如此,一些個體經營的職業司機,如的士、小巴和貨車司機等,當他們遇到交通擠塞時,往往會遇到乘客選擇下車、改用其他交通工具、無法及時遞送貨物等難題,使他們在飽受塞車之苦的同時,又遇到生計損失的問題。
五、轉移道路擠塞和引起更多交通混亂的風險
以當前中環道路交通的實際情況來看,在地理環境和歷史發展等因素的制約之下,中環區內可供駕駛者使用的替代路線並不多,甚至可以說是缺乏選擇。另一方面,我們也知道,在這個高樓林立的商業中心區裡,中環區基本上沒有擴闊和增建道路來疏導交通的可能性,因此一旦改變德輔道中道路用途的話,必然造成將道路擠塞問題轉移到其他道路的現象。
不僅如此,由於香港島的大部份道路網都是沿著海岸線興建起來的,形成一個長條型的走向。如果一個地區發生交通擠塞而沒法疏導的話,很可能使其他地段都會逐漸出現交通混亂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本來不用經常遇到道路擠塞問題的居民反而要面對這種不公平的對待,結果也會增加他們的怨氣。
由此來看,本會認為這項改變德輔道中道路用途的申請只是轉移發生問題的地點和社會視線,不但未能達到「離地」的構想,反而會衍生出更多實質問題。
六、合理地看待路邊空氣質素的問題
在申請改變德輔道中的道路用途的時,某些團體將一項自己操作的測試結果作為這個構思可以有效降低空氣中污染物濃度的主要理據。可是,實際情況是,位於香港商業中心區的德輔道中兩旁總是林立著許多高樓大廈,因而形成巨大的「走廊效應」,妨礙吹散各種空氣中的污染物。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除了香港社會發展的客觀因素外,也在於香港政府早年規劃方面的失誤,即容許地產發展商興建大量的「屏風樓」,加劇這些地區空氣質素持續欠佳的程度。相反來說,如果我們走到僅在一街之隔的干諾道中,即使交通流量倍增的繁忙時段裡,也不會產生前者那股強烈的壓迫感以及空氣質素較差的問題。
另一方面,由於許多主要路段的交通疏導和配套設施不足,未能有效地提高交通流量、交通燈號設置不合理使駕駛者每隔數十米便會遇到一組交通燈號,以及替代路線不足致使其他道路車流量增加,甚至出現交通擠塞的現象等因素,使所有在德輔道中以外行駛的車輛都經常要走走停停。許多數據中都清楚地顯示,車輛在停頓和啟動過程中的廢氣排放量會高於持續行走時的狀態。
因此,當德輔道中一旦改變用途後,便把所有車輛的行駛地點轉移到其他道路,並且導致這些地段的路邊空氣污染指數驟然上升的現象。由此來說,這個測試結果只是一種人為的假象而已,因此城規會不可不察。
小結
支持和落實環保工作是香港各界的共同願望,也是每個巿民應該負起的責任。對於廣大職業司機來說,作為香港的其中一名成員,他們和所有巿民一樣,都十分希望看到藍天白雲,並在一個空氣清新的環境中生活。不僅如此,為了下一代著想,我們更希望把香港構建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優質城巿,讓孩子們可以在一個良好和健康的環境中成長。
然而,受制於自然和社會資源的匱乏,故在推動環保工作時,必須有效地兼顧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和尊重他人的合理權利,並且作出適當平衡,才是推動香港環保事業最為可取的方式。可惜的是,從香港近年推動環保的情況來看,似乎隱約浮現一種將環保工作扭曲成變異專制意識型態的趨向。換言之,也就是有些團體/人士既沒有提升環保知識和技術的能力,又非常熱衷於限制他人自由和社會發展,甚至不斷地製造社會對立。
對此,本會希望城規會在審議改變德輔道中道路用途的申請時,應當慎重和全面地考慮各種因素,並且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方案,為香港規劃出一個更加美好與和諧的未來。
附件: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教授對德輔道中改劃建議的書面答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