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於城巿规劃委员会(下称城规会)接纳某些团体提出将德辅道中(摩利臣街至毕打街段)(编号:Y/H3/7)改劃为休憩用地地带和行人及环保交通系统专用区的申请,本会(汽车交通运输业总工会)有下列回应:
一、业界无从表达意见
资料显示,某些团体提出改变德辅道中道路用途的建议後,城规会在短短幾个月裡便接纳这项对交通运输有着巨大影响的申请,期间没有广泛和直接地徵求汽车交通运输业界的意见,以及认真地评估业者所承受的冲击。对此,本会认为这种做法存有不妥之处。
即使如此,在其後一大段时间裡,作为委员之一的运输及房屋局副秘书长(运输)和多位候补成员,包括运输及房屋局首席助理秘书长(运输)、运输署助理署长(新界)、运输署助理署长(市区)、运输署总工程师/交通工程(港岛)、运输署总工程师/交通工程(九龙)、运输署总工程师/交通工程(新界东)及运输署总工程师/交通工程(新界西)等,也没有把这个讯息带给业界人士,使广大业者一直蒙在鼓裡。
直至近日,运输署人员在发觉势色不对之下,才匆匆忙忙地通知业界团体,使业界代表根本无从表达意见,或者只能在十分仓卒的情况下作出回应。由此来看,这种做法对业界很不公平。
二、资料发佈的方式有待改善
尽管城规会採取多种方式来发佈某些团体提出改变德辅道中道路用途的申请之消息,可是不少相关内容可能基於减少损耗资源的缘故而使用互联网来传递电子版本的方式,结果造成汽车交通运输业界者无法掌握整个事件进度的问题。事实上,在当前资讯爆炸的年代裡,若非有温馨和善意的提醒,有关内容很容易便被其他讯息掩盖,使业界人士无法得悉。另一方面,对於大部份业者来说,他们每天都在马路上为口奔驰,根本缺乏时间和精力来关注这些消息。不仅如此,不少业者是存有数码鸿沟的较为年长人士,因此这种安排亦使他们遇到无法接收相关讯息的问题。
反之,业界人士在许许多多的场合裡,尤其与运输署或其他政府部门都有着正式例会,因此城规会只要在这些会议举行之前简单地通知相关部门/机构,便使他们能够瞭解有关情况。还有,在现时智能手机已经十分普及的条件下,城规会也可以透过手机发佈的方式将资料传发给业者,让他们更及时和更好地掌握有关内容。可惜的是,这些安排一律欠奉,使业界代表无法广泛地徵求其团体成员的意见和表达诉求。
三、恶化的交通运作耗费巨大社会成本
运输署人员发觉势色不对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有关申请是要永久性地改变德辅道中的道路用途。倘若这个申请得以落实的话,那麼将在更大程度上恶化中环区以至本港整体的交通运作。事实上,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教授在2016年1月6日向立法会作出的书面回覆中已经明确地指出这项建议所引发的问题癥结所在。(详请参阅附件,故在此不赘)。
相反来说,对於交通极为繁忙及接近饱和的中环区来说,不但不是要如改变德辅道中道路用途的申请那样,反而要积极增建道路来疏导和解决中环区的交通问题。主要原因在於,中环区在繁忙时间裡的行车速度只能维持在每小时7公里左右,但实际上很多路段的车速应该是每小时50公里。即使平日的大部份时间裡,一些轻微交通意外都足以导致整个地区的交通陷於挤塞状态。
由此来说,我们很容易便看到这种因交通运作长期无法得到改善而导致时间上的损失使香港无奈地付出巨额社会成本。本会认为,改变德辅道中的道路用途的建议根本没有实施的空间,甚至令人产生「离地」的感觉。
四、严重冲击司机的营运和生计
显而易见的是,倘若改变德辅道中道路用途的话,那麼整个中环区即使在不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下,也会经常出现交通挤塞的现象。举例来说,在某些团体於2016年9月底於德辅道中举办一项活动时,虽然当天是星期天,但是这项活动已经导致中区其他道路出现严重的交通挤塞问题。对此,很多司机以为这是偶尔为之的活动,因此抱着包容和顺便响应政府倡议构建和谐社会的的心态,没有表达大多不满的情绪。
可是,当职业司机得知有关申请是要永久地改变德辅道中的道路用途後,他们自然认为无法接受。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道路出现交通挤塞时,首先遭殃的必然是驾驶者,其中又以职业司机为甚。事实上,司机在交通挤塞期间往往会被困在车厢裡动弹不得,而长时间塞车更使他们无法得到解决生理问题,因而感到苦不堪言。假若这种现象频繁出现的话,那麼更会造成职业司机因工作条件长期恶化而遇到身体损伤和撂下一身病痛。不仅如此,一些个体经营的职业司机,如的士、小巴和货车司机等,当他们遇到交通挤塞时,往往会遇到乘客选择下车、改用其他交通工具、无法及时递送货物等难题,使他们在饱受塞车之苦的同时,又遇到生计损失的问题。
五、转移道路挤塞和引起更多交通混乱的风险
以当前中环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地理环境和歷史发展等因素的制约之下,中环区内可供驾驶者使用的替代路线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缺乏选择。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在这个高楼林立的商业中心区裡,中环区基本上没有扩阔和增建道路来疏导交通的可能性,因此一旦改变德辅道中道路用途的话,必然造成将道路挤塞问题转移到其他道路的现象。
不仅如此,由於香港岛的大部份道路网都是沿着海岸线兴建起来的,形成一个长条型的走向。如果一个地区发生交通挤塞而没法疏导的话,很可能使其他地段都会逐渐出现交通混乱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本来不用经常遇到道路挤塞问题的居民反而要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对待,结果也会增加他们的怨气。
由此来看,本会认为这项改变德辅道中道路用途的申请只是转移发生问题的地点和社会视线,不但未能达到「离地」的构想,反而会衍生出更多实质问题。
六、合理地看待路边空气质素的问题
在申请改变德辅道中的道路用途的时,某些团体将一项自己操作的测试结果作为这个构思可以有效降低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主要理据。可是,实际情况是,位於香港商业中心区的德辅道中两旁总是林立着许多高楼大厦,因而形成巨大的「走廊效应」,妨碍吹散各种空气中的污染物。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了香港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外,也在於香港政府早年规劃方面的失误,即容许地产发展商兴建大量的「屏风楼」,加剧这些地区空气质素持续欠佳的程度。相反来说,如果我们走到仅在一街之隔的干诺道中,即使交通流量倍增的繁忙时段裡,也不会产生前者那股强烈的压迫感以及空气质素较差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於许多主要路段的交通疏导和配套设施不足,未能有效地提高交通流量、交通灯号设置不合理使驾驶者每隔数十米便会遇到一组交通灯号,以及替代路线不足致使其他道路车流量增加,甚至出现交通挤塞的现象等因素,使所有在德辅道中以外行驶的车辆都经常要走走停停。许多数据中都清楚地显示,车辆在停顿和启动过程中的废气排放量会高於持续行走时的状态。
因此,当德辅道中一旦改变用途後,便把所有车辆的行驶地点转移到其他道路,并且导致这些地段的路边空气污染指数骤然上升的现象。由此来说,这个测试结果只是一种人为的假象而已,因此城规会不可不察。
小结
支持和落实环保工作是香港各界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个巿民应该负起的责任。对於广大职业司机来说,作为香港的其中一名成员,他们和所有巿民一样,都十分希望看到蓝天白雲,并在一个空气清新的环境中生活。不仅如此,为了下一代着想,我们更希望把香港构建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城巿,让孩子们可以在一个良好和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然而,受制於自然和社会资源的匮乏,故在推动环保工作时,必须有效地兼顾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和尊重他人的合理权利,并且作出适当平衡,才是推动香港环保事业最为可取的方式。可惜的是,从香港近年推动环保的情况来看,似乎隐约浮现一种将环保工作扭曲成变异专制意识型态的趋向。换言之,也就是有些团体/人士既没有提升环保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又非常热衷於限制他人自由和社会发展,甚至不断地製造社会对立。
对此,本会希望城规会在审议改变德辅道中道路用途的申请时,应当慎重和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并且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方案,为香港规劃出一个更加美好与和谐的未来。
附件: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教授对德辅道中改劃建议的书面答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