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經濟放緩,市道低迷,零售、飲食及酒店等行業率先要求僱員清假及自願放無薪假,更聲言年內可能裁員及來年難以加薪。可笑的是,早於六、七年前,不少僱主開始表示「唔夠人用」,大喊雖然年年加人工,但仍然「有錢都請唔到人」,因此威迫政府要輸入外勞。幸好在勞工界的大力反對下,政府才沒有打開輸入外勞的缺口,否則最終受害人必然是本地勞工。事實上,與沙士前一年的2002年相比,經過了11年的寒暑,全港僱員的平均實質工資卻仍然停留於2002年沙士前的水平, 1/3打工仔的工資更仲衰過沙士前。基於行政長官梁振英即將就2016年施政報告向公眾諮詢,工聯會職訓就業委員會就有關職業訓練及就業政策有以下三項建議:(一)全面提升行業工資及培訓津貼,推動僱主放棄「壓抑工資」的營商手法、(二)政策官員要首先改變視職業教育為「次等教育」的心態,才能改變家長的心態、及(三)立法規定全港在職人士每年享有有薪培訓假期,方便僱員進修温習及考取專業試資格。
大家係時候停一停,面對香港各行各業既工資數據
不少僱主常說香港工資近年已經大幅急升,最常聽到的例子是目前就是以一萬五千元,甚至是二萬元招聘洗碗工也無人問津。然而問題卻在於,所謂「近年已經大幅急升」的「近年」,到底是指那一個時段呢?說穿了,這一個「近年」正正就是2003年香港飽經沙士肆虐後,全港僱員基於「共渡難關、同舟共濟」而自願進入的「低薪年代」。如今部份無良僱主卻以「近年」這個「低薪年代」作為基數,以證明香港僱員的薪金「近年」已經大大提高。聽在當年願意「共渡難關、同舟共濟」的全港僱員耳裏,是否太涼薄了一點?
只要將沙士前一年的2002年的工資指數設定為100,自然會發現原來由2002年至2013年的十一年間,「所有行業」的平均實質工資增長只有2.1%,亦即是每年平均僅得0.19%的實質增長。因此可說全港僱員工資在十一年間根本就是毫無寸進。更嚴重的是,「製造」、「進出口貿易、批發及零售」及「運輸」這三個行業類別的實質工資更出現負增長,分別為-1.2%、-2.5%及-10.8%。由於這三個行業類別的就業人數約一百三十萬人,意即目前全港約1/3打工仔的實質工資仍然未能重回到沙士前水平。
簡言之,2013年沙士後,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已經由18萬上升至29萬,恒生指數亦由1萬2千點上升至2萬2千點,但俱皆是紙上富貴,全港僱員的平均實質工資仍然停留在2002年沙士前的水平, 1/3打工仔的工資仲衰過沙士前,可謂「越撈越霉」。由此可見,香港僱主在沙士後雖然得到僱員的「共渡難關、同舟共濟」精神而克服了最艱難的時刻,可惜一旦難關已過,無良僱主卻沒有善待員工,反而繼續採取「壓抑工資」的手段對待僱員;更甚者為了進一步節省開支,不惜大量縮減人手、增加工時、削減福利、增聘兼職及替工。怪不得目前香港的股市樓市雖然較沙士前為高,但市民大眾只覺是紙上富貴,打工仔反而「越撈越霉」,就業環境每況愈下,普遍年青人更認為生活空虛,前途暗淡。
建議
(一)全面提升行業工資及培訓津貼,推動僱主放棄「壓抑工資」的營商手法
香港工資長期停滯不前,導致行業凋零及人才流失,不少行業根本沒有新人入行,資深前輩眼見行業毫無發展更紛紛轉工轉行,加快行業萎縮,故此政府當務之急是全面提升行業工資以挽留人才。
香港建造業曾一度面對人才流失及新人拒絕入行的問題,但在勞資雙方的磋商合作下,建造業界率先提出「先聘請,後培訓」的培訓就業政策,透過提高培訓津貼及工資成功為建造業增添大批生力軍。事實上,特區政府近年眼見香港行業薪金被高度壓抑,在2013年吸納建造業「先聘請,後培訓」的成功經驗推出新學徒計劃:「職」學創前路先導計劃,即時提升學徒津貼及保證學員培訓四年畢業後必定得到一份月薪不少於一萬元的工作。工聯會職訓就業委支持政府「提升學徒津貼」及「提供保證月薪工作」,但認為目前只有零售及機電等少數行業能夠受惠於新的學徒計劃,對於飲食、酒店及美容美髮等目前工資嚴重偏低及人才流失嚴重的行業卻未能惠及。其次,「月薪一萬」的工作保證卻要四年後才能得到,工資明顯仍然偏低及毫不吸引。因此工聯會職訓就業委建議政府應即時全面提升所有學徒計劃的培訓津貼,同時提升「月薪保證」的金額,以合理薪酬促進行業健康發展,推動僱主放棄「壓抑工資」的營商手法,重新挽回普羅大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對就業前途的信心。
(二)要做到「行行出狀元」,政策官員首先要改變視職業教育為「次等教育」的心態,才能改變家長的心態
行政長官梁振英近年不斷在施政報告中強調「為年青一代創造更多元化和具前景的就業機會」及「政府應重新確立職業教育在教育系統中的定位」,可惜政策官員卻一直未能交出合適的政策措施以落實「行行出狀元」的施政理念。不少政策官員更將責任推卸在中學生及家長視職業教育為「次等教育」的心態。然而工聯會職訓就業委卻要明確提出,將職業教育視為「次等教育」的始作俑者卻是一批政府政策官員。
「多元出路」雖然是教育局宣稱的香港教育制度特點,但實際上香港教育制度只鼓吹年青人中學畢業後要即時考入大學,不管是透過聯招、或是副學士,甚至是重讀留級,彷彿年青人中學畢業後選擇職業教育或決定就業,就永遠不能成為大學生,人生前途隨此盡喪。教育局每年五月為到中學生出路舉行的「多元出路資訊SHOW」展覽更明目張膽視職業教育為「次等教育」,有關職業教育的資訊根本佔不到一成。所以,工聯會職訓就業委促請教育局必需帶頭改變視職業教育為「次等教育」的心態,從政策層面上將重視在職培訓的職業教育定性為「多元出路」的其中一個重要環節;並在下年2016年5 月舉辦的「多元出路資訊SHOW」展覽開始,將職業教育重新放設在一個重要的推廣及宣傳位置上,包括重點宣傳職學創前路先導計劃及學徒訓練、邀請參與學徒訓練的各大小企業,例如港鐵、中電、煤氣及九巴等等駐場向所有參觀者介紹本身行業的職業教育,為年輕人提供真正多元化的升學就業資訊,讓人人各異的專長得以發揮。
(三)立法規定全港在職人士每年享有有薪培訓假期,方便僱員進修温習及考取專業試資格
現代社會,在職人士若然拒絕持續進修,恐怕不用多久就會被市場淘汰。可惜的是自沙士後,打工仔除了工資長期停滯不前外,還要面對與日俱增的長工時問題,根本沒有時間能夠抽身進修學習。反觀外國, 不少先進國家早已將終身學習視為公民的基本權利,更制定了專門的法律保障和推動國民終身學習。在澳洲,《2001年土著社群及組織(西澳洲)裁定》訂明,工會代表、商店的管事或工作場地認可的員方代表,均應享有每年最多五天的非累積假期,用以修讀由認可培訓機構開辦的課程。新西蘭的情況與澳洲相似,亦有立法就有薪培訓假期訂定條文。《2000年僱傭關係法》第七部訂明,工會有權向身為工會成員的僱員分配最多五天的僱傭關係教育進修假期。
事實上,香港部份有前瞻及眼光的僱主,早已為僱員提供有薪培訓假期以吸引人才,只是有薪培訓假期始終不是主流的僱員福利。故此,工聯會職訓就業委建議政府要帶頭推頭業界制定有薪培訓假期制度,透過立法方式,規定全港在職人士每年享有有薪培訓假期,方便僱員進修温習及考取專業試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