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外判制度形成「三輸一贏」畸形局面:政府無法藉外判慳錢、工友權益飽受剝削、市民得不到滿意的公共服務,贏的只有外判承辦商,穩賺不賠。香港工會聯合會(工聯會)今日(11月12日)舉辦「政府帶頭檢討改革外判制度」圓桌會議,旨在集思廣益、凝聚共識,推動檢討改革外判制度,讓基層外判工友更好分享發展成果。
出席圓桌會議的講者包括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港九勞工社團聯會主席、立法會議員林振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人口健康講座教授葉兆輝,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衞東,以及香港環保、物流及清潔從業員協會理事劉月扁。會議由工聯會副理事長、勞顧會僱員代表林偉江主持。連同工友代表,圓桌會議有近百人出席。
政府過去兩年批出的外判合約,金額高達458億元,開支龐大,涉及約2萬名外判工,佔外判工總人數約一半。然而,超過三成政府外判工的時薪仍在49.9元或以下,時薪中位數只有55元,26天工作、每天8小時,月薪僅為11440元,只及全港每月工資中位數19100元的60%,根本不能保障他們與家人過上體面生活。政府外判合約一般只有兩、三年,崗位不穩定,合約完結便自動失業,工友缺乏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容易焦慮不安,導致更大的心理壓力,亦會降低工作積極性,影響公共服務質素。
黃國表示,根據工聯會研究顯示,即使加上強積金及勞保開支等,工友薪酬成本只佔年化合約總額的42.3%。而根據效率促進組早年研究,政府管理外判合約的開支,可達到合約金額14%,合約及管理開支加起來,成本隨時比政府直接聘請公務員工人還要高,不符合財政效益。為使政府外判工能夠獲得「合理收入」和「長期聘用」,市民得到更好的公共服務,亦讓公帑用得其所,工聯會倡議成立公營市政服務機構取替外判制度,對長期有實際需要的崗位實施長期聘用,最少支付生活工資,使到外判工的辛勤勞動可以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彰顯勞動價值,打破「三輸一贏」畸形局面。
葉兆輝認為,政府檢討改革外判制度,減少將工作外判,能對社會帶來積極作用,有助解決香港貧窮問題,體現人文精神,提升最低工資則可紓緩在職貧窮。他指出,本地最低工資只能買一杯拿鐵咖啡,在澳洲悉尼則可買五杯,而開心指數與拿鐵指數成正比,可見本地最低工資處於甚低水平,基層工友亦難言開心。他認為,加強教育投資與改革是減貧的長期出路,而創建共享價值、突破商業界限,達到共富、共創、共贏,可改善整體貧窮狀況。
劉月扁作為政府外判工友代表,講述了工友日常工作中不為人知的辛酸,包括工資過低,僅稍高於最低工資,「買餸煮飯都要計住條數」,又批評外判清潔工的工作環境不人道,沒地方食飯、沒食水供應,更沒有休息室,部分工友要在廁所門口休息甚至用膳,環境惡劣。
吳衞東深入剖析了政府外判工的貧窮現狀,並提出多項政策建議,包括確保政府外判工工資有機會按年資增長,促進本地勞動力;修訂外判服務招標指引,必須規定外判工工資應包括有薪飯鐘;審視外判人手比例指引,確保不會工資稍漲但大削人手,導致工作量大增,並研究規管外判工不會在續約期間被無理解僱。
林振昇就「外判制度下的權益保障」作分享,建議政府提高勞工待遇及職業安全在投標評分的比重,包括將工作時數等加入評分項目,提供更多誘因鼓勵承辦商完善工友勞工福利及職業安全保障,並把標準加以推廣,包括鼓勵公營機構的外判合約按政府的標準,讓更多前線外判員工受惠。
黃國補充,政府作為全港最大的僱主,是公共服務責任的最終承擔者,有責任帶頭保障基層工友,確保「勞有所得」,同時,樹立尊崇勞動、尊重基層勞動者的社會風氣,令基層工友能夠過上體面有尊嚴的生活。工聯會非常願意吸收各界的意見,求同存異,一同為基層勞工有更大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