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今日公布最新失業率為3.7%,仍有13.8萬名工友失業。隨着內地「新十條」的頒布,香港亦隨即放寬多項的防疫措施,其中包括取消入境「黃碼」的安排,冰封多年的旅遊業有望復甦,連帶多個相關行業受益,如交通運輸、百貨零售、航運業等,部分工種更面臨人手不足。然而,港府在各行各業正邁向復常之際,卻推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特別計劃),放寬輸入外勞的限制,抑制本地工人就業機會,工聯會權益委員會(下稱「工聯權委」)對此表示憂慮。
特區政府於12月14日推出「特別計劃」,繞過由勞顧會的審批申請程序,短期額外輸入3,000名的海外護理員。工聯權委認為,特別計劃將開壞先例,若然未來部份工種出現缺人的情況時,擔心港府也會以同樣的方式輸入外地勞工,不僅打爛本地工人飯碗,而且架空一直行之有效的勞顧會三方協商平台。
社會逐漸步向復常之際,部份行業與安老護理業一樣,皆面對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如交通運輸業、建造業等等。當勞工市場出現「有工冇人做」的情況,政府及業界應先檢視工作環境及條件是否合適?薪酬待遇是否合理?職業安全是否得到保障?而不是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解決問題。
現時失業人數仍有13.8萬,本港仍有相當大的勞動力可以發掘,政府應確立以「就業優先為本」的勞工政策理念,改善行業的就業質素,保障本地工人的合理權益,制訂完善的人力資源政策,做好迎接全面復常的準備,建議如下:
1. 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 反對擴大輸入外勞
2. 研究進階版「臨時失業支援」計劃,為失業人士提供每月上限9,000元,為期半年的資助,當失業率反彈時,能夠馬上啟用;
3. 研究長遠的失業援助計劃,修補勞工保障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