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的貧窮問題備受本地社會關注和中央領導人重視;工聯會也設定解決貧窮問題和縮窄貧富差距為重要政綱和目標,不單在早前記者會提出為十大立法會開局工作之一,並且在首個代表工聯會的立法會會議議員議案便提出:「改革香港的扶貧政策和策略」。提案議員鄧家彪認為香港貧窮問題日漸嚴重,扶貧政策和策略非大力變革不可,關鍵在於定檢討現時貧窮定義,制訂減貧目標,採取積極主動的方式和一切方法實現目標。
指控特區政府漠視濟貧當然是不公允,但特區政府明顯是力度不足,包括欠缺目標、欠缺規劃和欠缺問責,制訂了個別福利計劃和設置扶貧委員會便假設貧窮問題會改善和消失,可謂消極被動。尤其是在最根本的貧窮定義上,經過十年的實踐,浮現出貧窮數據與真實情況的偏差,到了不得不檢討和正視的時候。
鄧家彪提出現時以按人數劃分的住戶的收入中位數一半為貧窮線明顯存在偏差和缺陷,理解貧窮情況也不準確了。香港貧窮人口的定義是「相對貧窮」,是以政策介入前(即稅前和社會福利轉移前)的每月住戶收入中位數的50%為貧窮線,收入低於該貧窮線的就是貧窮人口;這是廣泛經濟發達地區使用的官方定義和計法。但這種機械式的統計法實在有不足,混合了有經濟收入和欠缺經濟收入人口,無收入家庭通常是一至二人長者戶,其貧窮線的變動就與有就業能力的經濟活躍家庭(通常是三至五人核心家庭)大相逕庭。比較2009年至2020年前後12年的貧窮數字, 香港的名義GDP增長了62%(包括通脹因素),人均本地居民總收入則上升了55%。但是各種住戶的貧窮線(收入中位數一半)幅度卻差異巨大,一人住戶的貧窮線由 $3300增加至$4400,上升33%,二人貧窮線則增加了37%($6900至$9500),三人住戶貧窮線則接近經濟增長,增幅達61% ($9900至$16000),四人住戶更上升84%。一人、二人住戶貧窮線甚至「跑輸通脹」(同期甲類通脹升幅是42%),明顯脫離現實!鄧家彪建議簡單採取全港住戶收入中位數(不包括外傭)的一半的人均收入屬基本貧窮線,例如根據2021年第3季最新數據,即($26500/2)/2.6=$5096。
鄧家彪認為香港作為富裕城市,貧窮定義理應豐富和多樣化;反觀國家扶貧攻堅戰儘管採取絕對貧窮的定義,但也同時要達到「兩不愁、三保障」的生活需要承諾。因此,除了要優化「相對貧窮」的統計方法,更要增加「必要生活開支」的因素,來檢視扶貧成效和需,建議優先以較穩定的長者貧窮為檢視對象。另一方面,應對跨代貧窮的大問題,十年來的扶貧委員會和歷年的貧窮報告,並沒有數據或啟示,究竟香港社會有沒有出現「階級固化」(窮人難翻身)的危險趨勢。究其根源,特區政府部門功能分散,以執行政策或具體計劃為本,而不是以人或家庭為本,政府根本不精準掌握階級流動的情況。
制訂減貧目標及成立可問責的班子正是改革扶貧策略的重心,也是大多數香港市民的心聲。香港過去貧窮住戶數目的增長明顯源於一人及二人住戶,未來三十年香港長者人數和比例持續增加,如果沒有重大政策改革,長者住戶勢必持續增加,貧窮人口和住戶必定有增無減。扶貧必須決心定名為減貧。訂立扶貧政策不能欠缺減貧目標,否則根本不能有效衡量成效,提振民心。政府應該就各貧窮群組定立減貧目標,作出種種精準扶貧減貧的措施,才可令扶貧政策理順。建議政府以長者貧窮為切入點,進行聚焦減貧的工作。「愛國者治港」的理想是有一批愛國愛港、解決難題、為民解困、團結社會和責任擔當的人士為香港市民服務,不是走程序討論問題,而是捲起衣袖解決問題。特區政府是時候為香港核心民生問題施行重大改革,抓突出、定目標、設試點,再加上湊班子、時檢討,讓社會看到施政的實質改善,才能深孚眾望。
最後,鄧家彪期望藉著立法會動議議案的修正案和議員發言,豐富特區政府的扶貧政策和策略,並希望立法會能盡快成為改革扶貧策略工作小組,持續跟進及形成政策建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