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的贫穷问题备受本地社会关注和中央领导人重视;工联会也设定解决贫穷问题和缩窄贫富差距为重要政纲和目标,不单在早前记者会提出为十大立法会开局工作之一,并且在首个代表工联会的立法会会议议员议案便提出:「改革香港的扶贫政策和策略」。提案议员邓家彪认为香港贫穷问题日渐严重,扶贫政策和策略非大力变革不可,关键在于定检讨现时贫穷定义,制订减贫目标,採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和一切方法实现目标。
指控特区政府漠视济贫当然是不公允,但特区政府明显是力度不足,包括欠缺目标、欠缺规划和欠缺问责,制订了个別福利计划和设置扶贫委员会便假设贫穷问题会改善和消失,可谓消极被动。尤其是在最根本的贫穷定义上,经过十年的实践,浮现出贫穷数据与真实情况的偏差,到了不得不检讨和正视的时候。
邓家彪提出现时以按人数划分的住户的收入中位数一半为贫穷缐明显存在偏差和缺陷,理解贫穷情况也不准确了。香港贫穷人口的定义是「相对贫穷」,是以政策介入前(即税前和社会福利转移前)的每月住户收入中位数的50%为贫穷缐,收入低于该贫穷缐的就是贫穷人口;这是广泛经济发达地区使用的官方定义和计法。但这种机械式的统计法实在有不足,混合了有经济收入和欠缺经济收入人口,无收入家庭通常是一至二人长者户,其贫穷缐的变动就与有就业能力的经济活跃家庭(通常是三至五人核心家庭)大相迳庭。比较2009年至2020年前后12年的贫穷数字, 香港的名义GDP增长了62%(包括通胀因素),人均本地居民总收入则上升了55%。但是各种住户的贫穷缐(收入中位数一半)幅度却差异巨大,一人住户的贫穷缐由 $3300增加至$4400,上升33%,二人贫穷缐则增加了37%($6900至$9500),三人住户贫穷缐则接近经济增长,增幅达61% ($9900至$16000),四人住户更上升84%。一人、二人住户贫穷缐甚至「跑输通胀」(同期甲类通胀升幅是42%),明显脱离现实!邓家彪建议简单採取全港住户收入中位数(不包括外佣)的一半的人均收入属基本贫穷缐,例如根据2021年第3季最新数据,即($26500/2)/2.6=$5096。
邓家彪认为香港作为富裕城市,贫穷定义理应丰富和多样化;反观国家扶贫攻坚战儘管採取绝对贫穷的定义,但也同时要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生活需要承诺。因此,除了要优化「相对贫穷」的统计方法,更要增加「必要生活开支」的因素,来检视扶贫成效和需,建议优先以较稳定的长者贫穷为检视对象。另一方面,应对跨代贫穷的大问题,十年来的扶贫委员会和歷年的贫穷报告,并沒有数据或启示,究竟香港社会有沒有出现「阶级固化」(穷人难翻身)的危险趋势。究其根源,特区政府部门功能分散,以执行政策或具体计划为本,而不是以人或家庭为本,政府根本不精准掌握阶级流动的情况。
制订减贫目标及成立可问责的班子正是改革扶贫策略的重心,也是大多数香港市民的心声。香港过去贫穷住户数目的增长明显源于一人及二人住户,未来三十年香港长者人数和比例持续增加,如果沒有重大政策改革,长者住户势必持续增加,贫穷人口和住户必定有增无减。扶贫必须决心定名为减贫。订立扶贫政策不能欠缺减贫目标,否则根本不能有效衡量成效,提振民心。政府应该就各贫穷群组定立减贫目标,作出种种精准扶贫减贫的措施,才可令扶贫政策理顺。建议政府以长者贫穷为切入点,进行聚焦减贫的工作。「爱国者治港」的理想是有一批爱国爱港、解决难题、为民解困、团结社会和责任担当的人士为香港市民服务,不是走程序讨论问题,而是捲起衣袖解决问题。特区政府是时候为香港核心民生问题施行重大改革,抓突出、定目标、设试点,再加上凑班子、时检讨,让社会看到施政的实质改善,才能深孚众望。
最后,邓家彪期望藉着立法会动议议案的修正案和议员发言,丰富特区政府的扶贫政策和策略,并希望立法会能尽快成为改革扶贫策略工作小组,持续跟进及形成政策建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