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建議:強化產業發展 改善民生 共建和諧社會
(2006年8月8日)
工聯會負責人今日與行政長官曾蔭權會面,就特區政府稍後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出建議,期望未來施政重點可以有助本港鞏固原有地位,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及關注就業民生,建構和諧社會。
出席的工聯會代表包括會長鄭耀棠,理事長黃國健,副會長林淑儀,副理事長蔡鎮華、
甲. 鞏固原有地位,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近期經濟持續向好,本地生產總值與去年同期比較實質上升8.2%,失業率為5.2%,是四年半來的低位。勞動市場暢旺,帶動整體社會氣氛良好,民情轉趨理性,怨氣明顯減少。然而,國家領導人不止一次提出本港經濟深層次矛盾難以即時解決,至今經濟未能成功轉型,香港未來前景令人憂慮。事實上,本港勞動人口中逾三成具中三程度以下學歷的低技術勞工,他們仍然面對就業不足和失業問題。即使獲得工作,清潔、保安和飲食工人普遍面對長工時、低工資的環境,建造工人近年飽受行業拖欠工資陋習而高叫「有汗出,無糧出」口號。施政者切勿只看表象,盲目樂觀,忽視當中暗湧。
工聯會認為要解決問題,香港務必加快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達致社會和諧。經濟發展方面,要積極研究配合國家「十一五」規劃,大力推動國家與香港在國際金融、貿易、航運領域的交流和合作,進一步發展一直在港具優勢的產業,鞏固產業原有的國際性地位,另一方面維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隨著經濟全球化競爭加劇,周邊地區不斷崛起,本港經濟發展不進則退,特區政府應盡快研究出進一步發展本港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地位的具體規劃和有效措施,藉以在國家強勁發展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在國際競爭中佔據更有利位置。
本港亦要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新產業,解決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失業問題,本港須大力發展具經濟增長和吸納龐大就業人口的新產業,要求特區政府落實工聯會多年來主張的「就業優先的經濟發展策略」。
與會的工聯會負責人亦指出,加快經濟發展是艱深的課題,特區政府需扮演積極角色,引領各界走出困局,體現強政勵治。對此,特區政府應積極在資金、政策和人才方面,加大對支柱優勢產業的支持力度,積極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特區政府要掌握社會各界情況,促使各利益階層求同存異,以香港整體和長遠利益為依歸。
乙. 關注就業民生,建構和諧社會
工聯會認為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在於改善民生,特區政府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一切應從就業出發,讓人人安居樂業,化解潛在的社會矛盾,締造真正的社會和諧。事實上,經歷多年的經濟持續低迷,各行業僱員面對工作強度加大、減薪、裁員、甚至就業不足和失業等就業變化,一直表現出與社會共渡時艱的精神,默默盡個人最大努力,為維持社會正常運作而作出貢獻。到了經濟漸見好轉的今天,廣大僱員應可分享成果,改善生活。故此,工聯會促請特區政府關注就業民生,採取有效措施化解貧富懸殊,共建一個和衷共濟、氣氛祥和的香港社會。建議如下:
1. 實施最低工資標準工時,保障廣大僱員合理權益,並建議優先在保安及清潔行業推出;
2. 完善資歷架構中的「過往資歷認可機制」,保障僱員職業生活;
3. 全面檢討《僱傭條例》,修訂強積金條文,制訂「保障兼職僱員規例」,確保勞工應有權益;
4. 推出行業政策和措施,包括打擊建造業欠薪情況,推出能平衡各類職業司機生計的鐵路發展規劃,改善基層勞工就業困境;
5. 恢復聘用公務員,妥善處理薪酬水平調查結果,穩定工作團隊;
6. 關注銀行僱員、教師所積壓怨氣,調整政策化解爆發危機;
7. 實施有利民生政策,包括減公屋租金和車費,減輕基層市民負擔;
8. 密切關注開徵新稅項對基層市民造成的極大影響,建議特區政府應充分利用各個渠道,進行廣泛諮詢,了解各界對銷售稅的憂慮,認真聽取意見,慎重處理,避免製造社會震盪,破壞建構和諧社會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