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失業綜援者重回勞動市場
倡官民合作推「一條龍」就業服務
(2005年5月16日)
隨著內地經濟持續的強勁增長和一系列扶助香港特區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出台,整體特區的經濟情況在過去數月已明顯呈現復甦之勢。各家國際性的金融評級機構,更將來年特區的經濟增長預測往上調升。然而,經濟復甦仍未能逆轉目前失業持續嚴重的情況。最新公布的季度失業率依然高企百份之六點一;失業人口依舊超逾二十萬,情況遠比鄰近的東亞地區嚴重。
據統計處的數字顯示,香港特區有超過一百萬的勞動人口學歷只及中三或以下;而他們具備的勞動條件不足合乎特區正朝向知識經濟轉型的需求。是故,經濟增長依然難助當前中低層勞動力重投就業市場。歸根究底,還是香港經濟正全面步入「知識密集而人力需求低」的第三產業生產模式所致。不少學者曾就此作出「經濟增長與職位創造脫軌」的問題分析,其中,兼容高增值第三產業和勞動力密集的「二元經濟」發展策略,值得政府深入考慮。
針對結構性失業的情況,特區政府的綜合援助保障制度實在發揮非常關鍵的作用。失業及低收入市民所面對的財政壓力,可藉此安全網系統的支援而得以大大的紓緩。然而,現行的福利制度對於就業的援助不深刻和不全面,失業人士所需要的並不單是金錢方面的援助,一個自我提升和自力更生的機會實在更為重要。根據《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人人皆有工作之權利,包括人人應有機會憑本人自由選擇或接受之工作謀生之權利,並將採取適當步驟保障之。」;而按世界人權宣言二十三條所言,「人人有權工作、自由選擇職業、享受公正和合適的工作條件並享受免於失業的保障。」故此,單為失業人士提供生活的基本援助其實非單不足夠,且亦並不是解決因失業而衍生一連串問題的「治本策略」。
雖然香港政府在過去十年投入近千億的資源到綜援系統之內,然而,失業緩助申領個案繼續平均每年32.58%增長。由此可見,香港特區在拓展知識經濟發展的路向之同時,還必須調節現有的福利援助方針,和積極利用社會上的各種資源,從持續發展理念著手,及早逆轉長期性的金錢援助策略,並藉此解決因結構性失業而引發連串與貧窮有關的社會性問題。
就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而論,現行的社福援助制度、就業輔助機制和勞動力培訓策略的盲點,在於缺乏整套宏觀而全面的持續性方向。故此,特區政府必須引入另類的就業培訓及福利支援方案,重點在技能提升、津助時限、營運架構、扶助方式、成效評估、政策理念及官民合作模式等方面作出全面性的修訂,最終使有能力工作的福利受助人,獲得工作機會。「以工代賑」的理念,助人自助,人人就業。政府須建立一套以就業為目標及提供相關就業輔助支援的就業福利制度,使有力自助者(即失業及低收入綜援申領人)獲得工作機會。在人力市場層面,政府積極革除就業市場失衡情況,積極創造就業空間,保障工作權益。在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層面,政府應該致力提昇人口質素和工作質素。
事實上,特區政府終於成立扶貧委員會,反映政府已逐漸明暸妨礙特區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問題癥結所在。可是,單靠官方的力量,而未能積極利用民間上的社會資源,實未能為逆轉此結構性的就業問題發揮最大的效用,故此,特區政府除了必須擔當領導的角色外,還應積極凝聚民間的資源、智慧和力量,並引入「以工代賑」就業輔助的理念,就現行綜援制度的營運架構進行改革,重申工作的價值和權利,積極開發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並調撥資源予地區服務團體作為成立社會企業的起動資金。以「大社會、小政府」的方向,創造就業。
1. 引入「以工代賑」、「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就業優先」及「工作權」的理念,全面改革現行的綜合援助制度; 2. 為失業綜援設立就業援助制度及制定其他生活津貼支援配套政策; 3. 立法最低工資,標準工時,以助自力更生發奮求進的決心; 4. 重建政府相關部門、機構與民間團體的支援合作; 5. 設立一站式的地區綜合就業服務中心,並以政府政策配合,民間團體主導,採取區域化的針對性策略,增強現行就業支援政策之成效。 |
以工代賑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