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失业综援者重回劳动市场
倡官民合作推「一条龙」就业服务
(2005年5月16日)
随著内地经济持续的强劲增长和一系列扶助香港特区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出台,整体特区的经济情况在过去数月已明显呈现复苏之势。各家国际性的金融评级机构,更将来年特区的经济增长预测往上调升。然而,经济复苏仍未能逆转目前失业持续严重的情况。最新公布的季度失业率依然高企百份之六点一;失业人口依旧超逾二十万,情况远比邻近的东亚地区严重。
据统计处的数字显示,香港特区有超过一百万的劳动人口学历只及中三或以下;而他们具备的劳动条件不足合乎特区正朝向知识经济转型的需求。是故,经济增长依然难助当前中低层劳动力重投就业市场。归根究底,还是香港经济正全面步入「知识密集而人力需求低」的第三产业生产模式所致。不少学者曾就此作出「经济增长与职位创造脱轨」的问题分析,其中,兼容高增值第三产业和劳动力密集的「二元经济」发展策略,值得政府深入考虑。
针对结构性失业的情况,特区政府的综合援助保障制度实在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失业及低收入市民所面对的财政压力,可藉此安全网系统的支援而得以大大的纾缓。然而,现行的福利制度对於就业的援助不深刻和不全面,失业人士所需要的并不单是金钱方面的援助,一个自我提升和自力更生的机会实在更为重要。根据《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人人皆有工作之权利,包括人人应有机会凭本人自由选择或接受之工作谋生之权利,并将采取适当步骤保障之。」;而按世界人权宣言二十三条所言,「人人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於失业的保障。」故此,单为失业人士提供生活的基本援助其实非单不足够,且亦并不是解决因失业而衍生一连串问题的「治本策略」。
虽然香港政府在过去十年投入近千亿的资源到综援系统之内,然而,失业缓助申领个案继续平均每年32.58%增长。由此可见,香港特区在拓展知识经济发展的路向之同时,还必须调节现有的福利援助方针,和积极利用社会上的各种资源,从持续发展理念著手,及早逆转长期性的金钱援助策略,并藉此解决因结构性失业而引发连串与贫穷有关的社会性问题。
就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论,现行的社福援助制度、就业辅助机制和劳动力培训策略的盲点,在於缺乏整套宏观而全面的持续性方向。故此,特区政府必须引入另类的就业培训及福利支援方案,重点在技能提升、津助时限、营运架构、扶助方式、成效评估、政策理念及官民合作模式等方面作出全面性的修订,最终使有能力工作的福利受助人,获得工作机会。「以工代赈」的理念,助人自助,人人就业。政府须建立一套以就业为目标及提供相关就业辅助支援的就业福利制度,使有力自助者(即失业及低收入综援申领人)获得工作机会。在人力市场层面,政府积极革除就业市场失衡情况,积极创造就业空间,保障工作权益。在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层面,政府应该致力提升人口质素和工作质素。
事实上,特区政府终於成立扶贫委员会,反映政府已逐渐明了妨碍特区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症结所在。可是,单靠官方的力量,而未能积极利用民间上的社会资源,实未能为逆转此结构性的就业问题发挥最大的效用,故此,特区政府除了必须担当领导的角色外,还应积极凝聚民间的资源、智慧和力量,并引入「以工代赈」就业辅助的理念,就现行综援制度的营运架构进行改革,重申工作的价值和权利,积极开发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并调拨资源予地区服务团体作为成立社会企业的起动资金。以「大社会、小政府」的方向,创造就业。
1. 引入「以工代赈」、「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就业优先」及「工作权」的理念,全面改革现行的综合援助制度; 2. 为失业综援设立就业援助制度及制定其他生活津贴支援配套政策; 3. 立法最低工资,标准工时,以助自力更生发奋求进的决心; 4. 重建政府相关部门、机构与民间团体的支援合作; 5. 设立一站式的地区综合就业服务中心,并以政府政策配合,民间团体主导,采取区域化的针对性策略,增强现行就业支援政策之成效。 |
以工代赈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