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創造工作機會
失業率雖然回落至6.8%,但失業人數仍達24萬9千,處於膠著的狀態。政府應制定以就業為優先的經濟策略,促進多元經濟發展,扶助本地中小企業,改善就業:
a. 繼續推動本土文化經濟活動、創意工業等
b. 把握CEPA,訂定新的工業政策,拆牆鬆綁吸引投資,推動新的工商業投資,創造就業機會。
c. 盡快實行廢棄物品回收循環再用的各項政策,大力扶助和發展環保工業,制訂如膠樽、玻璃樽、電池等的強制回收政策,增加綠領行業的崗位。
2. 暫緩削減綜援
a. 暫緩執行第二期削減長者及傷殘人士綜援金額
b. 即時檢討綜援調整機制及重新制定市民「基本生活開支預算」
c. 失業綜援與長者及傷殘綜援分開處理,另設失業保障計劃,協助失業綜援領取人士重新就業。
d. 取消長者領取生果金不得離港180日的限制
3. 縮小貧富懸殊 制定最低工資
現時香港貧富兩極分化,基層勞工的收入低至不足一家人糊口,貧者越貧。政府應該制定最低工資政策,個別低薪行業或崗位尤應優先處理,讓打工仔女得到應得的工作回報。
4. 超時工作、無償工時
過去幾年因為經濟走下坡,公司往往大幅削減人手,員工被迫超時工作,日前有調查公布,本地僱員每人平均每周工作55.2小時。長時間工作嚴重影響僱員的個人健康和剝削他們與家人相聚的時間,更遑論讓僱員可參加進修。當局應規訂合理工時及休息時間。
5. 反對濫用外判制 保障外判工人的基本權益
政府部門不斷將服務外判,以削減前線人手。然而外判後工人的待遇備受剝削。政府應以工人利益為大前題,不能濫用外判制和合約制,以保障前線公務員的工作權利。政府承諾要求外判服務的承辦商,按工資中位數釐定工人的薪金,但原有合約卻不受規管,工人仍忍受低薪之苦,也造成同工不同酬的情況。政府應針對此問題,重訂合約,盡快改善工人的收入。
6. 設立三個層次集體談判制度
為長遠改善本港勞資關係,政府應建立三個層次的集體談判,即中央(以勞顧會為基礎)、行業(如印刷業)和企業三個層次以確保僱員權利。
7. 停止「病人自購藥物計劃」
計劃一旦實行,對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影響重大,也加重低收入人士的負擔。
8. 打擊黑工
政府雖然屢強調重視黑工問題,然而黑工仍然猖獗。政府應增加資源對付黑工問題。另應嚴格執行外傭聘用的政策,騰出被佔去的工作職位,以增加本地傭工的工作機會,保障本地工人的飯碗。
9. 保護生態、古蹟文物 推動旅遊、創造就業
香港旅遊資源豐富,山水生態、古蹟文物均有獨特之處,最適宜發展旅遊業。現時個人遊過份著重購物,不能保證長久的吸引力,而推動本地特色的旅遊,則是長線發展,可吸引世界各地遊客。旅遊業蓬勃發展,可創造大量基層就業機會。
10.必須依基本法制造一個全面、完善、準確、穩定的公務員政策,凝聚人心、提高士氣、建設特區
政府如作出任何影響公務員薪酬、福利、服務條件、職位及升遷等改革之前,必須充份諮詢公務員團體及得到公務員團體的同意。政府應停止外判、合約化、公司化、一切刀切的財政封套政策、一刀切縮減人手和一刀切削減薪酬福利的做法。特區政府應做良好的僱主的模範,帶頭建立良好的勞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