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會經過一年深入社區進行廣泛諮詢及研究,今日發表一個房屋政策研究報告,建議政府應增建公屋至每年33,000個單位,讓合資格申請者輪候兩年可以入住公屋,並恢復興建居屋,幫助夾心階層早日達成置業願望,使社會恢復和諧,經濟繼續平穩前進。
工聯會會長鄭耀棠表示,工聯會一直關注市民的居住問題,自上世紀70年代,已提出「公屋為主、居屋為副、私人樓宇作補充」房屋政策,在不同時期因應經濟發展而調整;工聯會剛完成一項房屋政策研究,作出上述建議。
據房委會資料顯示,過去5年,每年新建公屋平均達到16,000多個、編配予輪候者的單位數目更接近23,000個。但輪候的申請個案卻每年穩步上升,顯示基層市民對公屋的需求很大,政府需要加大力度興建公屋,才可以減少申請者和縮短輪候時間。
鄭耀棠表示,工聯會透過不同渠道接觸公屋申請者,發現家庭成員中大都有新來港移民,需要符合居港限制。因此,實際輪候的年期往往比3年為長。鑑於基層市民對公屋的需求大,而且私人樓宇租金持續上升,工聯會要求政府增加公屋每年的建屋量至33,000個,好讓輪候期縮短至2年。
此外,夾心階層對公共出租單位的需求亦不應忽略,工聯會建議政府復建乙類公屋,讓超出申請公屋資產限制的夾心階層,也可以市價租金的折讓租住,解決住問困難。
工聯會理事長吳秋北指出,「安居樂業」是港人重視的傳統價值,對穩定社會非常重要;因此,政府有責任協助市民達成置業願望。2002年,政府停建居屋。工聯會一直反對政府這個決定,並認為現時應該恢復興建居屋,每年建屋量上限為6,000個。
吳秋北表示,為了加快居屋供應,工聯會建議以私人參建模式復建居屋,每年建屋量與私人樓宇供應掛鉤,而訂價不應單純參考私人市場,並要考慮市民的負擔能力。研究綜合市民對居屋分配的意見,建議復建的居屋,將綠、白表分配比例訂於6:4;而白表申請者的入息及資產限額,應分別提高至30,000元和700,000元。
吳秋北表示,工聯會稍後會將報告提交政府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