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联会经过一年深入社区进行广泛谘询及研究,今日发表一个房屋政策研究报告,建议政府应增建公屋至每年33,000个单位,让合资格申请者轮候两年可以入住公屋,并恢復兴建居屋,帮助夹心阶层早日达成置业愿望,使社会恢復和谐,经济继续平稳前进。
工联会会长郑耀棠表示,工联会一直关注市民的居住问题,自上世纪70年代,已提出「公屋为主、居屋为副、私人楼宇作补充」房屋政策,在不同时期因应经济发展而调整;工联会刚完成一项房屋政策研究,作出上述建议。
据房委会资料显示,过去5年,每年新建公屋平均达到16,000多个、编配予轮候者的单位数目更接近23,000个。但轮候的申请个案却每年稳步上升,显示基层市民对公屋的需求很大,政府需要加大力度兴建公屋,才可以减少申请者和缩短轮候时间。
郑耀棠表示,工联会透过不同渠道接触公屋申请者,发现家庭成员中大都有新来港移民,需要符合居港限制。因此,实际轮候的年期往往比3年为长。鑑于基层市民对公屋的需求大,而且私人楼宇租金持续上升,工联会要求政府增加公屋每年的建屋量至33,000个,好让轮候期缩短至2年。
此外,夹心阶层对公共出租单位的需求亦不应忽略,工联会建议政府復建乙类公屋,让超出申请公屋资产限制的夹心阶层,也可以市价租金的折让租住,解决住问困难。
工联会理事长吴秋北指出,「安居乐业」是港人重视的传统价值,对稳定社会非常重要;因此,政府有责任协助市民达成置业愿望。2002年,政府停建居屋。工联会一直反对政府这个决定,并认为现时应该恢復兴建居屋,每年建屋量上限为6,000个。
吴秋北表示,为了加快居屋供应,工联会建议以私人参建模式復建居屋,每年建屋量与私人楼宇供应挂钩,而订价不应单纯参考私人市场,并要考虑市民的负担能力。研究综合市民对居屋分配的意见,建议復建的居屋,将绿、白表分配比例订于6:4;而白表申请者的入息及资产限额,应分別提高至30,000元和700,000元。
吴秋北表示,工联会稍后会将报告提交政府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