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會聯合會(工聯會)代表今日與行政長官曾蔭權會面,就2010/11施政報告提出工聯會對一系列勞工和民生政策的訴求;工聯會理事長吳秋北表示,政府提出在未來一年會以改善民生為施政重點令人高興,因為民生和勞工問題得到妥善處理,社會便會和諧。
吳秋北:妥善落實最低工資
吳秋北指出,香港經濟目前雖然有增長,但僱員工資增長呆滯,非正規僱員越趨普遍,基層勞工正積累怨氣。因此,政府必須妥善落實最低工資,消解勞資之間的深層次矛盾。
葉偉明:著手制定標準工時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葉偉明重申,最低工資水平必須考慮「工人及其贍養家庭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不低於社會保障水平」兩項原則。同時,政府亦要提供配套措施,例如交通費津貼、低收入津貼和暫托幼兒服務等,鼓勵低收入僱員努力工作賺取生計。此外,政府應著手制訂標準工時,避免工時過長,損害僱員的生活質素。
潘佩璆:政府停止將服務外判
工聯會副理事長、立法會議員潘佩璆要求政府停止將服務外判,增聘長期聘用的公務員。他表示,政府過去十年帶頭將非核心服務外判,已使基層勞工職位零散化,令清潔、保安兩個行業僱員的薪酬飽受剝削;其他行業相繼效法,令其他工種也出現非正規僱員。這嚴重扭曲僱傭關係,必須正視和處理。而政府長期聘用非公務員合約員工,已令公務員隊伍分化,需要解決。
王國興:促政府增建公屋,解決基層市民的住屋困難
鑑於近期房地產炒賣熾熱,並由豪宅蔓延至中、小型單位,影響民生;工聯會立法會議員王國興建議,政府增加興建公屋,解決基層市民的住屋困難,縮短市民輪候公屋的時間。工聯會又建議房委會盡速復建居屋,和增闢「夾心階層公屋」,放寛申請者的入息限制,以照顧夾心階層市民的住屋需要,降低私人住宅單位需求,從而壓抑房地產炒賣活動。
黃國健:取消高齡津貼申領者的離港限制
在安老服務方面,工聯會副會長、立法會議員黃國健要求取消高齡津貼申領者的離港限制,讓長者可以領取高齡津貼,選擇到生活水平較低的鄰近地區頤養餘年。同時,政府應增撥資源,支援長者「居家安老」,讓健康較差的長者也能在熟悉的家居環境繼續生活,並得到合適的照顧。
香港工會聯合會
對2010/2011年度行政長官施政報告
意見書(摘要)
主題:關顧勞工需要.改進政府施政.優化社會環境
甲、 經濟及就業市場形勢:
一、通漲及物業價值不斷升溫、未來經濟發展充滿不確定性,外圍及內部卻未形成擠泡沫動力,經濟潛在風險正不斷增加
二、 失業情況缺乏顯著改善,工資增長呆滯,與經濟復甦步伐存在頗大距離,勞工階層對「衰退先行,復甦無份」的循環感到不滿;非正規僱員情況越趨普遍,不利就業市場健康發展
乙、 政策建議:
勞工政策──
改善工資工時,完善勞工制度;兼顧行業利益,推動未來發展
1. 強烈要求最低工資標準金額,必須考慮「工人及其贍養家庭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不低於社會保障水平」因素
2. 改進綜援制度,設立為低收入人士而設的「就業交通津貼」、「暫托幼兒服務費用」等項目,增加工作誘因;新制度同時照顧貧困老人的生活津貼
3. 停止外判政府服務,全面立法監管「價低者得,重利輕質」的私營外判制度;全面檢討《僱傭條例》,正視「非正規僱員」保障問題
4. 著手制訂標準工時、中央僱員補償制度、推行集體談判權、增加有薪產假、加強保障產後婦女免遭無理解僱、增設男士侍產假;增撥資源處理勞資糾紛案件,保障工人應有權益
5. 擴充各類就業服務、培訓及支援計劃,為僱員提供「培訓假期」,增強人力資源競爭力;恢復為參與僱員再培訓課程學員提供劃一津貼;增強青少年培訓及就業支援架構的實用性及效益,協助青少年投身建造業、交通運輸業、航運業等需要新力軍加入的行業
6. 取消強積金與遣散費/長期服務金的對沖機制、實施強積金「紅簿仔」措施;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
7. 正面回應公務員隊伍合理訴求,增聘長期聘用制公務員,改良公務員薪酬及職系架構
8. 「十大基建」工程進度,需要配合發展需要及建造業勞動力情況,堅決反對輸入外勞;協助本港發展預製件生產基地,為建造業工人提供就業機會
社會民生政策─
調整房屋政策,關顧老弱病患,紓解通漲困難,促進社會健康發
9. 調整公營資助房屋政策,盡速恢復興建居屋、夾屋、增加公屋供應、設立夾心階層「公屋」;加推措施壓抑物業投機活動,穩定樓市
10. 取消高齡津貼的離境限制、向長者提供醫療津貼、增撥資源支援長者「居家安老」、縮短長者輪候資助護養院舍時間、設立居家安老照顧者津貼;加強對精神病患者的支援,縮短專科門診輪候時間
11. 寬免涉及民生的政府收費,紓解通漲下的市民困難
經濟政策──
投入十二五,扶助中小企,穩航運中心,拓多元經濟
12. 調整城市規劃及重建計劃,注重發展多元經濟,創造條件扶助中小企業及商販發展
13. 積極投入到國家《十二五規劃》當中,為香港長遠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14. 積極參與珠三角產業升級換代,加強兩地政府合作,推動香港中小企轉型,鞏固香港經濟基礎
15. 採取資助技術提升、人才培訓、簡化行政程序及稅務優惠等措施,鞏固和加強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