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社會責任」概念在西方提倡已二十多年,目的是希望企業在可持續發展下,改善員工及其家庭,以至整個社會的生活品質。在現今的香港,有幾多企業能夠做到以上承諾?公司根據以人為本作基礎能為員工提供職安健保障的環境?事實上,老闆經常以「金錢掛帥」,「賺得最多」、「付出最少」心態,往往不太理會甚麼是社會責任,更談不上推行職業安全健康的責任。老闆擔心若果履行職業安全健康的推行,就需要投入大量金錢、時間及人力等資源。社會責任與企業的營運、成本及利潤往往出現互相牴觸情況。時至今日,老闆明知公司出現了職業安全風險,但仍坐視不理,不但導致員工受傷,同時亦將員工受傷後所造成的負擔,轉嫁予社會上,包括職業復康、情緒支援,最終結果都是由納稅人所付出,甚至由我們下一代來承擔。
漠視員工精神健康問題
我們認為現時有不少企業,不論是跨國、本地中小企,理念與行為往往是表裏不一。公司在經濟低迷時候,要求員工減薪、削減福利,共渡時艱。相反,公司在賺大錢時候,不但沒有調整薪酬福利外,還不斷剝削前綫員工應有權益,這樣是「關懷」員工的感受嗎?員工單憑微薄的底薪,需要經常加班數小時,才能賺取更多「補水」,長時間工作,對員工的身心造成負面影響。另外,有些服務性行業,包括銀行、電訊、保險等,以利潤為首要目標,漠視員工的精神健康狀況,經常為員工訂立不合理營業額,這樣對員工造成沉重的工作壓力,日日需要面對「有開工、無收工」的苦況,沒有時間陪伴家人,出現了聚少離多問題,直接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公司為員工訂立無理營業額,逼使員工就範,否則就要他們「自動消失」,這樣做法,亦令到公司流失員工,需要付出額外資源,重新培訓新人,增加了營運成本,因而減少利潤。
冀以減稅鼓勵職安健
最後,我們希望某商界代表收回「推行標準工時政策,將增加僱主百多億薪酬開支」的言論,這樣既不負責,又不體恤全港百多萬打工仔女苦況。我們強烈要求各大小公司需要履行社會責任,在推行職業安全健康政策時,要以人本效益為依據,改變目前公司傳統成本效益觀念,重視員工為公司最大的資產,老闆要多加關心員工的精神健康狀況,給予正面的鼓勵,增加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這樣可以提高員工對公司的正面效能。另外,我們希望政府在推動職業安全健康議題上,扮演一個「主導」角色,利用稅務寬減的手法,鼓勵公司投入資源在職業安全健康措施上,從而達到員工、公司及政府受益的「三贏」局面。
香港工會聯合會職業安全健康委員會主任蔡金華
星島日報,來論,A15
201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