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7 月27 日)傳媒報道一名完成建造業水喉技工課程後報讀副學士的青年跳樓自殺,一說青年不滿家人「游說」繼續進修而自尋短見,一說青年憂慮未來出路而萌生死念。不論死因為何,這一悲劇反映出香港社會一方面視職業教育為次等教育的偏見,另一方面又憂慮副學士專業資格不足的問題。政府剛公布的《推廣職業教育專責小組報告》建議將職業教育改名為「職業專才教育」,並涵蓋至學位程度,期望改變普羅大眾對職業教育的印象及吸引更多年輕人成為專業技術人才。然而職業教育根本就是主流專上大學教育外的另一個教育系統,若然職業教育的改革不重視本身特色以「修身」自強,反而走向傳統教育之路,只求自欺欺人「正名」大學,那麼職業教育將會失去其應有的社會價值,並且永遠淪為次等教育,被市民大眾所唾棄。
「實操」及「就業掛」
那麼,職業教育應如何「修身」?與傳統專上大學教育相比,職業教育有兩大特徵,分別為「實操」及「就業掛」。「實操」者,即在職培訓或工作實習也。以建造業為例,建造業的職業教育向來注重「實操」,嚴格要求學員前往工地實習,透過「邊做邊學」的在職培訓模式,確保學員取得行業的專業技術及資歷。事實上,不少家長及學生趨之若鶩的行業也講求「實操」,例如律師、醫生、會計師、教師及社工等等。因此,職業教育絕非只是藍領工人或「手作仔」行業所獨有,反而是任何專業技術人才不可或缺的學習模式。
至於「就業掛」,正是解決目前香港技術專業人才短缺及青年向上流的問題的一劑良藥。以香港職業教育的王牌課程學徒訓練為例,每一位參加的學徒在訓練期間,職業訓練局皆會指派一名學徒督察跟進學徒的學業及職業問題,因此學徒計劃向來皆有約九成的成功就業率。又例如近年建造業人力需求殷切,因此建造業議會推出的職業教育課程特別設計了多項就業跟進的配套服務,包括師友計劃、學員家訪、學員跟進調查、僱主問卷調查等等,務求確保每位畢業學員能夠成功投身行業工作,為香港的經濟作出貢獻。
職業教育「夠專業」「搵到食」
由此可見, 「夠專業」及「搵到食」,正是職業教育的優點,也是其對香港社會極為重要的貢獻。可惜的是,自從香港跌入知識型經濟的迷思後,傳統專上大學教育從此膨脹獨大,職業教育則不斷萎縮。表面上,年輕人因大學學位增加,副學士、毅進文憑及展翅青見等新計劃相繼出現而擴闊及增加了升學就業的能力,但實際上年輕人卻被困於大學精英的單一進修出路,導致就業能力不斷下跌。
總結而言,職業教育絕非次等教育,而是傳統專上大學教育以外的專業教育系統。但若然香港職業教育的改革方向只是朝向「正名」大學之路出發,那麼不管改革後的職業教育課程名目再多,從數量至質量上也只是不斷催谷擴大專上教育系統,加劇惡化目前傳統專上大學教育獨大的局面,反而真正講求「實操」及「就業掛」的職業教育只會名存實亡,導致年輕人向上流動之路閉塞、多元就業空間收縮、社會專業技術人才斷層老化,經驗技術因而無法累積及承傳,直接影響香港經濟發展,損害民生。
工聯會職訓就業委員會主任周聯僑
明報,觀點版,A24
2015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