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到依家先开得四日工,日薪由千几蚊压到八百蚊,点够交租开饭?」地盘女工在记者会上泪的控诉,深刻说明无节制输入外劳正打击本地就业。除了建造业,有不少兼职、散工的饮食业,工友同样面对就业压力。自输入外劳后,有酒楼食肆「求其补几日」便叫本地工友「起身」,留低的基本上都要冻薪。工友慨叹,外劳因为两地薪金差距,以及付出了不少中介费,即使工作安排和工作量不合理,大都不会「反抗」,为本地工友带来「接受不合理」的压力,「你唔做大把人做」,直接削弱议价能力。
上星期提到,建造、饮食、零售等行业的失业率,在扩大、「解冻」输入外劳后有所上升,并一直高于整体水平,这与行业散工兼职多、有季节性和易受经济环境影响非常有关。例如建造业,去年第三季至今只有寥寥一、两单私营工程开工;中式酒楼每年都有清明、盂兰节等淡季月份,婚宴都会避开。原本已经「少嘢做」,加上长工外劳佔据了工作岗位,本地散工兼职想开工便难上加难。
多项外劳计划都列明不能以低于行业中位工资聘请外劳,并规定僱主最少以同样工资作四星期本地招聘。根据当局资料,厕所清洁工、垃圾收集工的中位工资只是10,660元,比食环署的外判工还要低两成以上;扎铁工方面,外劳月薪37,800元,最少开工 24天,除开日薪只有大约1,600元,是本地工友无法接受的水平,因此本地招聘形同虚设。然而,在「月薪外劳开足工,本地日薪变替工」的情况下,本地扎铁大工亦被压价两成、三成至日薪2,100元,甚至更低。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社会稳定的基础。因应当前经济环境和实际就业情况,政府必须及时检讨调整各项输入外劳计划,保障本地劳工优先就业和工资合理增长,说到做到。对失业情况严重、工资收入受压的行业和工种,应冻结并逐步削减输入名额。
正如洪雯议员早前的专栏文章指出,香港的劳动人口参与率由1984年8月峰值66.5%,反覆下跌至最新56.9%(撇除外佣只有54.6%),比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低出6.5个百分点至13.6个百分点,而日本例子可以说明,即使比香港老龄化更严重,还是有方法维持参与率在较高水平。解决人力问题,不能依靠输入外劳。公屋入息要求严苛,长生津收入限额过低,对已婚妇女就业支援不足,还有忽视职业教育、年轻人难寻就业路向等,都是劳动人口参与率不断下挫的原因,要以「就业优先」战略通盘考虑,才有望真正纾缓种种人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