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年来,向笔者反映就业困难、工资受压的工友愈来愈多,而且来自多个而非单一行业, 究其原因,都与输入外劳有关。有原本在茶餐厅做兼职侍应的中年妈妈,在僱主输入外劳后便无工可返;有稍为年长的建造业工友慨叹已被外劳取代,「完全唔够工开」,他们对政府无节制地输入外劳感到不解和不满。
劳福局局长早前透露,「补充劳工优化计划」实施短短一年半,已批出大约51,000 个外劳名额,当中以饮食业输入最多,佔超过2 万人,即现有十分之一的饮食业从业员都是外劳。翻查早前数据,零售及仓库行业亦较多透过「优化计划」输入外劳。另外,多项特別计划大举输入外劳护理员、建造业工人、小巴司机等,无怪诸多工友都反映就业环境变差。
「优化计划」自2023 年9 月推出后,「餐饮服务业」及「零售业」的失业率,由4.4%及3.5%一度升至5.2%及4.4%,但「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务」的中位工资,在过去一年半却停滞在1.6 万元水平。至于整体失业率,最新升至3.2%,比上次公布又多了1,600 人失业。
输入外劳的最大原则是不能动摇「本地优先就业」,当失业率上升及工资受压,就必须审视原因。以往26个较低技术的职业类別,一般不准申请输入外劳,「优化计划」打开缺口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有连锁米缐店向传媒透露,9间分店获准输入50 名外劳,月薪1.3 万元包食宿,不再聘用大批兼职人手,可想而知,这批本地兼职员工的饭碗已被抢走,「本地优先就业」明显得不到保障。
政府绝不能把输入外劳当作万灵丹,「优化计划」试行两年至9 月届满,不可「有开门没闩门」,现在正是检讨好时机。其中一个建议,是为整个「优化计划」及各职业类別分別设立输入上限,以确保本地优先就业和工资合理增长,未来回復至低技术职业类別不输入外劳。期间,应考虑将「优化计划」的僱佣合约期上限由24 个月缩减,让僱主可更灵活聘用本地僱员。
另外,「优化计划」规定僱主先进行四星期本地招聘,期间劳工处会为空缺进行就业选配,转介本地求职者予僱主面试。笔者促请处方增加配对力度,亦要进一步确保用于招聘的行业中位工资「贴市」,而非脱离实况。
黄国
工联会理事长、立法会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