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全國兩會期間,深刻感受到國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心,除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法治中國建設同樣邁向新高度。「兩高」報告有關保障勞動者的內容十分亮眼,其中勞動爭議指導性案例,「對平台企業要求勞動者註冊為個體戶再簽訂所謂合作合同的,明確依用工事實認定勞動關係,切實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破解新就業形態下「勞動關係」核心問題,十分值得學習借鑒。
最高人民法院去年底發布案例時指出,判斷企業與勞動者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係,必須抓住勞動關係的本質,即是否存在「支配性勞動管理」。勞動者需要遵守工作規則、演算法規則、勞動紀律和獎懲辦法等,都反映企業存在「用工事實」,即使勞動者註冊為個體戶後再簽訂承攬、合作協定,勞動關係依法存在。
在香港,外賣步兵、騎手同樣被企業定義為自僱人士、合作夥伴,他們受制於演算法,上線便被定位安排工作,接單率、踢單率通通影響收入,企業「用工事實」明顯。
面對有企業規避勞動法律法規和用人單位責任,內地司法迎難而上,為的是保障平台經濟健康發展,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體現。反觀香港,政府相關調查研究拖宕多時,至今未見報告出爐。內地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多達8,400萬人,單是外賣騎手便有1,000萬人,過去5年,全國法院受理相關民事糾紛案共42萬宗,全球沒有任何地方比內地更富經驗,特區政府應聚焦學習,盡快交代保障方向。
近年發布的典型案例,都顯示內地司法不斷完善,例如「線上隱形加班」補償,以「付出實質性勞動」和「明顯佔用休息時間」裁定加班事實,確保勞有所得。香港法律制度享譽國際,不能成為國家保障勞動權益的缺口軟肋,筆者更期望香港走在法治中國建設的最前面,與時俱進優化勞工保障,守護好本地打工仔女權益,進而以香港所長,為國家依法保障勞動者貢獻更高質素的「香港方案」。
黃國
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
(刊:香港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