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下星期在北京召開,筆者將提交多項政協提案及社情民意,聚焦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從「物理」向「制度體系」深化聯通,以改革突破銜接障礙,為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建言獻策,為助力國家高質量發展注新動能。
提案之一是倡議設立「督辦《南沙方案》深度落實機制」。《南沙方案》定下2025及2035年兩個階段的發展目標,銳意打造南沙成為「港澳青年安居樂業的新家園」和「粵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平台」。深入學習貫徹三中全會精神,更好落實《南沙方案》,需要進一步推動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建議設立督辦機制,促進粵港專班採取「先易後難」方針,加速推動不涉龐大基建的項目例如「遊艇自由行」早日落地。另外,是深化專業互認,包括容許香港醫生、牙醫、護士等在南沙免試長期執業,並放寬港澳醫療機構獨資落戶的投資限制,讓南沙成為跨境協作示範區。
另一提案是針對解決大灣區中、高端職業技能人才短缺問題,倡議成立跨區域協調機構,建立「在港授課、灣區實習」的學徒制教育體系,制訂統一職業能力標準框架,完善學歷、資歷互認機制。同時,建議舉辦國家級灣區職業博覽會,推動香港成為「一帶一路」技能輸出樞紐,為大灣區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新動能。
兩地交流愈趨緊密,更多港人到內地生活、就業、置業、安老,問題糾紛難免增加,除了匯款遭凍結及樓花不良銷售,還有文書互認障礙、房產繼承繁複、經商錢債等各種問題,市民要找對單位跟進並不容易。透過社情民意反映民眾對設立專責政府門戶的期望,為跨境個案的諮詢、申訴提供系統性支援,讓民眾求助有門。
另外,建議促進大灣區資源互補,緩解香港醫療、安老資源緊張的問題,包括統一安老院評審標準,加強從業人員跨境培訓,有利於鞏固到內地灣區安老的信心;放寬港人參加深圳醫保的年齡限制;建立醫療人才交流機制,推展國際醫院評審認證標準,以加速兩地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接軌,助力國家標準走向國際。
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
刊於《香港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