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下星期在北京召开,笔者将提交多项政协提案及社情民意,聚焦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从「物理」向「制度体系」深化联通,以改革突破衔接障碍,为香港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建言献策,为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注新动能。
提案之一是倡议设立「督办《南沙方案》深度落实机制」。《南沙方案》定下2025及2035年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锐意打造南沙成为「港澳青年安居乐业的新家园」和「粤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平台」。深入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更好落实《南沙方案》,需要进一步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建议设立督办机制,促进粤港专班採取「先易后难」方针,加速推动不涉庞大基建的项目例如「游艇自由行」早日落地。另外,是深化专业互认,包括容许香港医生、牙医、护士等在南沙免试长期执业,并放宽港澳医疗机构独资落户的投资限制,让南沙成为跨境协作示范区。
另一提案是针对解决大湾区中、高端职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倡议成立跨区域协调机构,建立「在港授课、湾区实习」的学徒制教育体系,制订统一职业能力标准框架,完善学歷、资歷互认机制。同时,建议举办国家级湾区职业博览会,推动香港成为「一带一路」技能输出枢纽,为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能。
两地交流愈趋紧密,更多港人到内地生活、就业、置业、安老,问题纠纷难免增加,除了匯款遭冻结及楼花不良销售,还有文书互认障碍、房产继承繁复、经商钱债等各种问题,市民要找对单位跟进并不容易。透过社情民意反映民众对设立专责政府门户的期望,为跨境个案的谘询、申诉提供系统性支援,让民众求助有门。
另外,建议促进大湾区资源互补,缓解香港医疗、安老资源紧张的问题,包括统一安老院评审标准,加强从业人员跨境培训,有利于巩固到内地湾区安老的信心;放宽港人参加深圳医保的年龄限制;建立医疗人才交流机制,推展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以加速两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接轨,助力国家标准走向国际。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工联会理事长、立法会议员黄国
刊于《香港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