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政府鼓勵提高醫療收費透明度,14間私院在網上提供了30種常見治療或程序的收費預算,方便市民了解收費準則,但並非定額收費承諾,尤其當手術出現併發症,收費多出50%亦不罕見。因此,即使是有買保險的市民,亦會憂慮私院「入院一個價、出院一個價」,超出預算和索賠上限。
由政府提供40億元貸款興建、2021年投入運作的中大醫院,承諾廣泛採用套餐式收費,即使病人術後情況不穩定要延長留院,又或出現併發症,一般都不會變更收費。中大醫院這種更具透明度和穩定性的收費安排,有望進一步消除市民對私院醫療費超出預算的擔憂,促使私營醫療改革收費,可謂任重道遠。
筆者十分期待中大醫院得到好發展,但院方的財政狀況確又令人不安。根據最初安排,中大醫院需於2023年起分十年向政府還款。由於運作初期疫情肆虐,財委會於2023年批准政府先容許醫院順延兩年還款,即延至今年3月到期。上星期衛生事務委員會討論是否批准再順延三年,即2028年3月才開始還款,很多議員都質疑醫院屆時同樣無力還款。事實上,其獨立財務顧問推算亦顯示,2027/28年度的現金結餘只有1.83億元,遠低於需償還的6.29億元,之後還有五年時間在還款後呈現負現金結餘。
延遲還款會否三年又三年?醫院一旦未能成功融資,還有什麼辦法「撲水」?中文大學有何行動支持醫院?如何避免走到「政府收回醫院」這一步?上述幾個都是社會的關注點。
過去一年多,中大醫院雖然收入增加,但營運成本同樣錄得增幅。即將退休的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曾指出,私營醫院採購藥物的成本遠高於公院,營運費難免高昂。有立法會文件顯示,經醫管局議價後,部分癌症新藥或罕見病藥物,成本可下降三成,中大醫院及其他私院,能否爭取參與到醫管局集體採購,降低購藥成本兼回饋病人?毗鄰東鐵線大學站的中大醫院,擁有接收本地和來港病人的優越地利,希望院方加強宣傳套餐式收費服務,並檢討現時定價的吸引力,盡早實現收支平衡,為香港醫療服務、科研和教學作出更大貢獻。
黃國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
(刊:香港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