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府鼓励提高医疗收费透明度,14间私院在网上提供了30种常见治疗或程序的收费预算,方便市民了解收费准则,但并非定额收费承诺,尤其当手术出现併发症,收费多出50%亦不罕见。因此,即使是有买保险的市民,亦会忧虑私院「入院一个价、出院一个价」,超出预算和索赔上限。
由政府提供40亿元贷款兴建、2021年投入运作的中大医院,承诺广泛採用套餐式收费,即使病人术后情况不稳定要延长留院,又或出现併发症,一般都不会变更收费。中大医院这种更具透明度和稳定性的收费安排,有望进一步消除市民对私院医疗费超出预算的担忧,促使私营医疗改革收费,可谓任重道远。
笔者十分期待中大医院得到好发展,但院方的财政状况确又令人不安。根据最初安排,中大医院需于2023年起分十年向政府还款。由于运作初期疫情肆虐,财委会于2023年批准政府先容许医院顺延两年还款,即延至今年3月到期。上星期卫生事务委员会讨论是否批准再顺延三年,即2028年3月才开始还款,很多议员都质疑医院届时同样无力还款。事实上,其独立财务顾问推算亦显示,2027/28年度的现金结余只有1.83亿元,远低于需偿还的6.29亿元,之后还有五年时间在还款后呈现负现金结余。
延迟还款会否三年又三年?医院一旦未能成功融资,还有什么办法「扑水」?中文大学有何行动支持医院?如何避免走到「政府收回医院」这一步?上述几个都是社会的关注点。
过去一年多,中大医院虽然收入增加,但营运成本同样录得增幅。即将退休的中大医院行政总裁冯康曾指出,私营医院採购药物的成本远高于公院,营运费难免高昂。有立法会文件显示,经医管局议价后,部分癌症新药或罕见病药物,成本可下降三成,中大医院及其他私院,能否争取参与到医管局集体採购,降低购药成本兼回馈病人?毗邻东铁缐大学站的中大医院,拥有接收本地和来港病人的优越地利,希望院方加强宣传套餐式收费服务,并检讨现时定价的吸引力,尽早实现收支平衡,为香港医疗服务、科研和教学作出更大贡献。
黄国
工联会理事长、立法会议员
(刊:香港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