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於本月26日出爐,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強調要開源節流,當中又以節流為主。事實上,解決社會民生難題不一定要大撒金錢,通過檢討改革亦能找到出路,甚至達到節流效果。改革政府外判制度正是可行途徑之一。
改革政府外判制度
根據政府早年調查,部門外判服務可節省29%開支,但其實這是用合約以「價低者得」的原則進行投標換來的。近年政府着力改善外判工薪酬待遇,時薪中位數由2019年36.7元增至2022年55元,累計增幅亦有49.9%。另外,部門外判服務後仍需負擔巨額的監督管理開支,年均為合約價值的14%。以食環署一批合約為例,總值31.3億元,涉及3,054名非技術員工。假設合約期3年,每年合約價值為10.43億元,人均每月「成本」高達28,460元,加上部門的監督管理開支,已升至32,444元。假設這批外判工的月薪連福利為1.7萬元,即政府要花費額外逾1.5萬元用於支付外判商營運、盈利和政府監督管理。因此,成立公營市政服務機構,在不佔公務員編制下直接聘用工人,長遠能妥善管控開支。
「老有所養」是打工仔女的共同願望,加強退休保障,優化強積金不能停步。以工作生涯40年計算,強積金已運作大半個周期,實踐證明絕大部分低風險保證型、保守型基金,不蝕錢亦因通脹貶值。社會對「保證回報跑贏通脹」產品有強烈需求,通過定向發債能為追求強積金穩健回報的打工仔女提供多一個選擇。
政府早前發行的550億元銀色債券和近200億元基建債券,保底息率達到4厘及3.5厘,高於近年平均通脹率。強積金保守型基金的每年需求約為170億元,只要稍為調整發債策略,相信可滿足需求,並為未來數以千億元計的基建開支找到穩定又廉價的資金支撐。
現時政府債務只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約6.1%,遠低於韓國54%、美國123%、新加坡168%及日本255%,屬非常低水平。政府發債所得資金作為公共開支投入發展北部都會區及其他項目,有助刺激經濟增長,改善民生。配合升級轉型例如發展創科產業,只要債務規模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對財政健康的影響反而正面,亦能提高打工仔女對基建及可持續發展項目的參與感。2023年的預算案已提出容許強積金基金優先投資政府債券,以及推動成立有穩健回報且手續費低的產品,今年預算案應有交代,最終應以「保證回報跑贏通脹」為目標。
還有是政府為低收入僱員及自僱人士代供強積金。這並非一項新的爭取,而是政府承諾在「積金易」平台今年全面運作後落實的政策,能夠大幅提升30多萬名低收入人士的退休保障。言必信,行必果,政府必須堅定政策目標,「應使則使」,推出「用小錢辦大事」惠及民生的措施。
擴大「供養父母免稅額」適用範圍
政府近年推出一系列支援措施並改革「福利可攜」政策,為市民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學習、就醫及安老等提供便利。然而,《稅務條例》卻明顯未跟上,長居內地的香港長者並不符合「供養父母免稅額」的受養人資格,令供養人得不到稅務寬免,與便利長者到內地安老的願景背道而馳。
其實,讓供養父母到內地安老的納稅人同享免稅額,料不多於3億元,但就可促進長者到更舒適環境安老,對紓緩本地院舍和公院的輪候壓力都有好處,本地醫療安老開支必能減少,最終節省財政開支。更重要的是,這是對接國家發展戰略,融入大灣區建設,做好機制、規則銜接,實踐同城化概念的必然要求 。
黃國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
(刊:文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