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将于本月26日出炉,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强调要开源节流,当中又以节流为主。事实上,解决社会民生难题不一定要大撒金钱,通过检讨改革亦能找到出路,甚至达到节流效果。改革政府外判制度正是可行途径之一。
改革政府外判制度
根据政府早年调查,部门外判服务可节省29%开支,但其实这是用合约以「价低者得」的原则进行投标换来的。近年政府着力改善外判工薪酬待遇,时薪中位数由2019年36.7元增至2022年55元,累计增幅亦有49.9%。另外,部门外判服务后仍需负担巨额的监督管理开支,年均为合约价值的14%。以食环署一批合约为例,总值31.3亿元,涉及3,054名非技术员工。假设合约期3年,每年合约价值为10.43亿元,人均每月「成本」高达28,460元,加上部门的监督管理开支,已升至32,444元。假设这批外判工的月薪连福利为1.7万元,即政府要花费额外逾1.5万元用于支付外判商营运、盈利和政府监督管理。因此,成立公营市政服务机构,在不佔公务员编制下直接聘用工人,长远能妥善管控开支。
「老有所养」是打工仔女的共同愿望,加强退休保障,优化强积金不能停步。以工作生涯40年计算,强积金已运作大半个周期,实践证明绝大部分低风险保证型、保守型基金,不蚀钱亦因通胀贬值。社会对「保证回报跑赢通胀」产品有强烈需求,通过定向发债能为追求强积金稳健回报的打工仔女提供多一个选择。
政府早前发行的550亿元银色债券和近200亿元基建债券,保底息率达到4厘及3.5厘,高于近年平均通胀率。强积金保守型基金的每年需求约为170亿元,只要稍为调整发债策略,相信可满足需求,并为未来数以千亿元计的基建开支找到稳定又廉价的资金支撑。
现时政府债务只佔本地生产总值(GDP)约6.1%,远低于韩国54%、美国123%、新加坡168%及日本255%,属非常低水平。政府发债所得资金作为公共开支投入发展北部都会区及其他项目,有助刺激经济增长,改善民生。配合升级转型例如发展创科产业,只要债务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财政健康的影响反而正面,亦能提高打工仔女对基建及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参与感。2023年的预算案已提出容许强积金基金优先投资政府债券,以及推动成立有稳健回报且手续费低的产品,今年预算案应有交代,最终应以「保证回报跑赢通胀」为目标。
还有是政府为低收入僱员及自僱人士代供强积金。这并非一项新的争取,而是政府承诺在「积金易」平台今年全面运作后落实的政策,能够大幅提升30多万名低收入人士的退休保障。言必信,行必果,政府必须坚定政策目标,「应使则使」,推出「用小钱办大事」惠及民生的措施。
扩大「供养父母免税额」适用范围
政府近年推出一系列支援措施并改革「福利可携」政策,为市民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学习、就医及安老等提供便利。然而,《税务条例》却明显未跟上,长居内地的香港长者并不符合「供养父母免税额」的受养人资格,令供养人得不到税务宽免,与便利长者到内地安老的愿景背道而驰。
其实,让供养父母到内地安老的纳税人同享免税额,料不多于3亿元,但就可促进长者到更舒适环境安老,对纾缓本地院舍和公院的轮候压力都有好处,本地医疗安老开支必能减少,最终节省财政开支。更重要的是,这是对接国家发展战略,融入大湾区建设,做好机制、规则衔接,实践同城化概念的必然要求 。
黄国
工联会理事长、立法会议员
(刊:文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