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財赤應當善用資源,而解決社會民生難題不一定要大灑金錢,通過改革亦能找到出路,工聯會日前便向財爺遞交了預算案建議書,在此介紹筆者幾個重點跟進的建議。
首先是優化強積金,通過定向發債推出保證回報跑贏通脹產品。政府早前發行的550億元銀色債券和近200億元基建債券,保底息率達到4厘及3.5厘,均高於近年通脹率。強積金保守型基金的每年需求約為170億元,只要稍為調整發債策略便可滿足需求,並為未來數以千億元計的基建開支找到穩定、廉價的資金支撐。至於代供強積金,能為三十多萬名低收入人士增進退休福祉,現屆勞福局及財庫局曾表示,會在「積金易」平台今年全面運作後落實代供,今份預算案應有所交代。
另一項是改革政府外判制度,根據政府早年調查,外判服務可節省29%開支,但其實是在合約價低者得下壓榨工友換來。政府外判工的時薪中位數近年有較合理增長,由2019年36.7元增至2022年55元,雖仍非理想,惟累計增幅亦有49.9%。另外,部門外判服務後仍需負擔巨額管理開支,年均為合約價值的14%。以食環署一批合約為例,總值31.3億元,涉及3,054名非技術員工,假設合約期3年,人均每月「成本」高達28,469元,加上管理開支更飆升至40,426元。這批外判工的月薪加福利若為1.7萬元,即超過2.3 萬元是用於支付外判商和政府管理費。建議成立公營市政服務機構,不佔公務員編制直接聘用工人,能夠扭轉工友受剝削、市民得不到滿意服務、政府無法藉外判慳錢,只有外判商穩賺不賠的「三輸一贏」局面。
大灣區融合着重機制、規則銜接和同城化概念,稅務寬免規定亦需因應新形勢改變。讓供養父母到大灣區內地安老的納稅人享免稅額,只會影響0.1%稅收,料不多於3億元,但就可促進長者到更舒適環境安老,對紓緩本地院舍和公院的輪候壓力都有好處。
至於2元乘車,筆者認同需要優化,例如巴士設分段收費配合落車拍卡,已可解決「長車短搭」問題。本地勞動人口參與率已跌至54.8%,60至64 歲群組更只有48.7%,比新加坡低近18 個百分點。勞動力是促進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2元乘車惠及60歲以上,除了是福利,亦應被視為鼓勵初老就業的政策,所有調整都不應打擊就業意慾。
黃國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
(刊:香港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