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會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10月12日閉幕,來自全國各行各業近2000名中國工會十八大代表和特邀代表齊集北京,在為期五天的大會上為弘揚勞模、勞動光榮的精神和更好維護職工權益而集思聚力。
大會閉幕詞的一些關鍵語句:「我們要始終堅持履行維權服務基本職責,不斷增強職工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解決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農民工、城市困難職工等重點群體的急難愁盼問題」「持續推動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堅決維護好勞動領域政治安全」,都是值得關注的。我們認為,這些語句給當下推動良政善治、為市民謀幸福的香港新局有着重要啟示作用。筆者嘗試從香港基層勞工狀況,在下文闡述我們近期的政策建議,希望特區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鼓勵勞動,着力維護勞工權益,不斷增強香港打工仔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外判造成「三輸一贏」畸形局面
工聯會多年前已建議作為香港最大僱主的特區政府帶頭取消外判制度,令市政、環境衞生、保安等長期需要的工種工人獲得長期聘用,以免薪酬福利被長期剝削。經過時日證明,外判制度造成今天「三輸一贏」畸形局面:政府第一輸,無法藉外判節省金錢;工友第二輸,權益飽受剝削;市民第三輸,得不到滿意的公共服務;贏的只有外判商,賺個盆滿缽滿。
康文署、食環署、房屋署及產業署四個「外判大戶」,合共有4.2萬名外判工。根據近期合約資料推算,四部門每年的外判支出高達100多億元,以外判時薪中位數55元計算,4.2萬名外判工一年薪金只是60億元左右,薪金佔不到總開支的一半,即說另一半的開支落在外判商手裏。100多億還未把四部門為管理外判合約所需行政成本算起來,外判制度根本不能說是為政府節省金錢的方法!
外判合約大多只有2至3年,有些短至1年。同一位工友可能合約接合約,在同一崗位服務十年八載卻無法按年資遞增年假等福利,而且隔年面對續約壓力,不知生計能否保住,朝不保夕的心理不安。此外,不同外判商批出相同工種的合約,又或同一外判商在不同日子推出合約,給工友的工資水準往往如海鮮價式的出現差異,製造了同工不同酬問題,在同類工友中製造不公。工友在外判制度長期維持下,薪酬待遇被剝削,年資福利無長進,職位沒保障,怎談得上樂業呢!
外判制度,製造了在職貧窮問題,數十萬基層勞動者經過多年的辛勤勞動,賺取的報酬並不可令他們有穩定、有體面的生活。有人甚至說,賺不夠生活的基層勞動者,會以另一種津貼(如在職家庭津貼)作補貼,即是說明擺着為外判商剝削作出補貼。外判工友(困難職工)這類群體的急難愁盼問題突顯多年,卻未見政府着力解決問題,反而經常「長裙玉佩來遮醜」。
不只是服務外判,往往連責任都外判出去的印象,當工友遇上勞資糾紛需要向外判商追討時,身為僱主的政府往往有「袖手旁觀」的感覺。環視周邊地區,包括內地不少城市,近年在環境衞生及樓宇保安工作都採用創新科技來管理。反觀香港的街道清潔,仍靠清潔工用掃把和垃圾籮清潔,可見外判商沒有投資在應用科技來改善裝備和效率。工友天天面對工作強度高,休息環境差,甚至制服材質差劣,保護裝備欠奉,真是有苦自己知,有冤無路訴,工資又低,何來歸屬感和安全感呢?
可成立公營市政服務機構
再說,萬一我們碰上突發事件或惡劣天氣後急需清理,因為外判制度下政府未能掌控人力資源,難以快速應變應對,公共服務質素自然無法提升,市民得不到滿意服務,又是一弊。
為何說外判商是制度下的唯一贏家?以一間專門承接政府外判的上市集團為例,2022年業績顯示,獲得服務合約總額18億元,當中八成為政府及半政府機構項目,純利6500萬港元,增長兩倍,股東資金回報高達17.2%。外判商收入穩定,利潤有保證,工友薪酬卻不足以保障體面生活,這是絕不公義的局面。
既然輸的比贏的多,那為何堅持長輸下去呢?特區政府作為全港最大的僱主,是公共服務責任的最終承擔者,有責任帶頭保障基層工友權益。工聯會建議政府帶頭取消外判制度,並研究成立公營市政服務機構取替外判,對長期有需要的崗位實施長期聘用,最少支付生活工資。
我們期望政府展現魄力,進一步解決外判問題,為基層工友帶來公義的制度和合理的薪酬待遇。
黃國
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工聯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