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才流失,同時面對出生下降、人口老化,於是,政府近日因疫後復常急推「建造業及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和放寬「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來應對人力不足問題。然而,除了輸入外勞,我們相信釋放勞動力例如婦女,將有一定作用。最近,我們透過社區網絡,在8月中旬與10名有意就業、處於主要工作年齡段(25至54歲)和育有14歲或以下子女的基層及少數族裔婦女進行深入訪問。結果發現,逾七成婦女都有就業的意願,但礙於種種困難而未能投身勞動市場。基層婦女的障礙是缺乏彈性工作安排和適應她們的再就業培訓課程,以及沒有適合的照顧者看管子女;而少數族裔婦女的障礙則是語言不通、工作性質不適合、性別不平等,以及其種族的傳統文化和觀念與華人社會有異。
受訪婦女指出,她們對本港現有婦女勞工和相關福利政策的了解不深;認為成效不大。第一,在僱傭政策方面,除了產假和侍產假外,其他家庭友善僱傭措施,例如5天工作周和彈性上班時間在職場上並不普及。現時這項措施屬義務性質,要引起以利益先行的企業對員工家庭需要的重視,有一定難度。第二,在託管服務方面,受資助幼兒中心在服務名額和涵蓋的年齡層上,都滿足不了母親照顧者的需要,而人手不足的情況更有機會釀成意外風險。與此同時,幼兒工作者的文化敏感度亦不足夠,以致他們不懂得照顧少數族裔幼兒的需要。第三,在就業培訓方面,現時市面上大部分的培訓及再培訓計劃都採取全日制教學模式,所以與她們照顧子女的時間有衝突。再者,培訓課程只教授行業知識,並沒有提供額外支援;即使完成相關課程,還是有機會找不到對口的工作。
觀看香港鄰近地區釋放婦女勞動力的政策,其實有值得香港借鑑的地方。本次研究選擇了4個亞洲地區:新加坡、日本、澳門及中國內地進行探討。首先,新加坡勞工局推出了「herCareer」計劃,當中涵蓋了職涯規劃諮詢、職業配對、技能提升課程和工作實驗等元素,目的是幫助女性重返職場。新加坡稅務局2005年推出「在職母親子女評稅扣稅」,有15%至25%的個人入息稅豁免和按子女數目遞增;該國在2021年分別為1.5歲以下的嬰幼兒和1.5歲至6歲的兒童提供11600和179000個託管名額,如果婦女需要把子女送到託兒所,更可獲得600新加坡元的嬰幼兒照顧津貼及300新加坡元的兒童照顧津貼。
從兩地數據比較可見,新加坡的措施有助鼓勵女性就業並提高生育率,應對勞動人口不足問題。2021年香港女性勞動參與率(不包括外傭)為49.6%,新加坡(不包括外勞)達64.2%;壯齡女性(25至54歲)勞動人口參與率香港是72.7%,新加坡達84.7%,相差12個百分點。
看看日本,企業有義務為育有3歲以下子女的員工提供一天工作6小時的工作制度,而在不久將來,企業須為這一群員工提供在家工作的選項,並且不必加班至孩子上學前,這樣的彈性上班安排可讓婦女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責任。
再看,澳門政府將會確保《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歷要求》中,有性別平等的內容和推動社會組織加強性別教育及媒體識讀教育,從源頭消除對婦女的歧視。此外,中國內地鼓勵女性投入原本以男性主導的行業,並根據社區特點去創造就業職位,有助縮窄男女之間的就業差距。這些措施都有助婦女投身勞動市場,填補勞動力缺口。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
刊於2023年9月9日《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