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剛公布的最新失業率及就業不足率分別為3.1%及1.2%,兩者合共人數逾16.1萬人,特別值得注意是建造業及飲食業,失業人數比例上仍處於高位,即代表市場仍有很大的空間可以補充相關市場的勞動力,如僱主可針對性地及用合理的薪酬待遇進行招聘,相信應可應付現時人力不足的問題。
較早之前,有酒店業及餐飲業的僱主與工聯職業發展服務處及相關行業工會合作進行專項培訓,學員經培訓後可以直接入職從事相關工作,反應踴躍,成效彰顯,這反映出行內其實不是「請不到人」,而是方法不足。
應善用本地勞動力
近期要求輸入外勞的聲音十分濃厚,由安老護理業、建造業以至到旅遊業、航空業及飲食零售業等都均稱人手短缺,部分行業更說「加咗兩至三成人工都請唔到人」,所以需要輸入外勞,補充人力缺口,但現時的本地勞動人口真的無法解決的嗎?
早前有國際人力資源顧問公司發表工作趨勢報告,指有53%港人擔心失業;近期更有美容公司全綫結業、大型物流公司拖欠員工薪金等情況,如未確保本地勞工就業優先的情況下,貿然擴大輸入外勞,對本地打工仔女會有多大的衝擊?現時的招聘條件及薪酬待遇又是否符合打工仔女要求?以小巴司機為例,每更薪酬為500元至530元左右(視乎地區及公司),每月收入約有1.3萬元左右,如有加班費,合計每月工資約有1.7萬至1.8萬元,這金額相等於巴士公司的車長底薪,沒有保險保障,所以難以吸引年輕人入行。
除薪酬待遇的問題外,工作條件差也是其中原因。例如建造業收入不穩定、職安問題沒有保障;航空業上班通勤時間長、車費貴;飲食業工時長、「落場」傳統制度難接受;護理業工時長,沒有晉升空間等等,在以上種種問題下,市場自然難以招聘人手。
現時本港勞動人口約為376萬,但實際的勞動參與率僅得57.9%,遠低於鄰近國家地區,如勞動參與率可達至像新加坡的70%,可增加40萬的勞動人口,加上失業及開工不足的15萬人,已可提升55萬勞動人口,未來在5、6月更有應屆大學畢業生投入職場、增加市場勞動力的好機會。各界應好好把握補充勞動市場的機遇,促進青年人就業,增加青年向上流動的機會,吸引他們投入勞動市場。政府更應做好未來人力資源規劃,除了釋放青年勞動力之外,還有婦女及初退休人士,這些都能提高本地勞動參與率,如果需要輸入外勞,應以「補充勞工計畫」行之有效的方法,經勞僱會的監察,而不是用「特別計畫」「私了」。
丘燿誠
工聯會副理事長、工聯權益委員會主任
(刊: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