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衞生組織曾擬出32 個可具體量化的健康城市指標,當中除了有「死亡率」和「兒童疫苗接種率」等健康相關指標外,還加入「失業率」和「收入低於平均所得之比例」等勞工相關指標。可見一個健康城市應兼顧健康、工作、生活和環境等方面的品質。令人遺憾的是,香港雖推廣健康城市概念多年,勞工指標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在職人士普遍難以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與健康城市目標相差甚遠。
「工時長、壓力大」,幾乎是每位本港在職人士的真實寫照。瑞銀集團於2018 年研究指出,香港人每周平均工時高達52 小時,為77 個調查城市之冠。全球最勞累城市排名,香港連續三年位居前三,2021 年更加名列榜首。本港運輸和零售等行業採用的預設工作指標或佣金制,底薪偏低,工友只能通過長時間工作來維持收入水平。近年很多銀行工的朝九晚五工作亦已不復存在,僱員反映雖有合約規定,但實際上要到晚上七點後才能收工,有的甚至要工作到晚上九時後才能下班。
工聯職安健協會於2017 年曾就在職人士工作壓力進行調查,過半受訪者每周需工作50 小時或以上,甚至有的除了每日工作11 小時或以上外,每周仍要加班17 小時或以上。
調查亦發現工時越長,受壓情況越嚴重。長期睡眠不足,亞健康情況普遍。試問,如果連在職人士身心健康都保障不了,香港如何配得上健康城市之名呢?
本周立法會動議辯論健康城市,我們認為政府在加快實踐健康城市目標時應更注重在勞工指標上的表現,加強對在職人士身心健康的關注,切實改善現時「工時長、壓力大」的普遍問題,推行標準工時,提高就業質素。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 黃國
刊於2022年7月14日《香港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