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17 日是國際消除貧窮日,同時也是全國扶貧日。早在去年,國家就已經宣布在全國範圍內消除絕對貧困,但在香港,貧窮問題仍然嚴峻。正如國務院港澳辦夏寶龍主任所言,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程中,香港不能缺席。當我們國家在本世紀中葉成功實現第二個一百年共同富裕的目標時,特區政府也必須加大力度,推動就業民生的大幅度改善,讓市民都能同樣過上樂業安居的好日子。
根據資料,香港有逾100 萬的貧窮人口;堅尼系數為0.539,除稅後及福利轉移後的堅尼系數仍高企0.473,兩者均創45 年來新高,凸顯了本港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和貧富懸殊的不公義。
國家提出「共同富裕」,縮窄貧富差距。香港雖然實行「一國兩制」,是資本主義社會,但不等於就要放任資本壟斷、野蠻發展。要縮窄貧富差距,主要通過三次不同收入分配。初次分配由市場按照效率原則進行分配,實行「能者多得」以及「多勞多得」;二次分配通過政府側重公平原則,以稅收、社會保障支出進行分配;三次分配則透過慈善項目完成分配。
但在香港,初次分配就已出現問題。政府經常強調市場主導,但市場卻受到壟斷,「能者」和「多勞」都未必能「多得」。現時大部分年輕人大學畢業後的薪金,與20年前幾乎毫無提升,學歷提高也無助他們向上流動。打工仔工時長、收入少。舉兩個明顯的例子,疫情下超市生意增加,員工工作量多了,收入卻沒有提升;清潔工人也因為防疫工作量和壓力大幅增加,卻沒有得到加薪或津貼,只有「多勞」卻沒有「多得」。
減貧是非常重要的議題。政府可借鑒共同富裕理念,做好資源分配和再分配,第一步就是帶頭取消外判,轉為長期聘用,確保用「生活工資」去聘請基層勞工,讓他們能在正常的每天8 小時工作下,獲得足夠的收入養活自己及家人。
工聯會理事長黃國
刊於2021年10月21日《香港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