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政策與香港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有相當重要的關係,工聯會認為政府必須廣泛吸納社會意見,並付之以行,才能回應社會不同界別的需要。另外,對於諮詢文件中提出放寬輸入外勞的建議,工聯會就此提出嚴正反對,並指出輸入外勞只會損害勞工福利,破壞勞資和諧。以下為本會回應的重點:
一、人口政策討論失去應有焦點
諮詢文件整篇以「人口老化,勞工短缺」作為焦點,所談及的是釋放勞動人口、培訓人力資源和補充人口與勞動力方面的政策。驟眼看來,政府所謂的人口政策只是一個解決勞動人口不足的應對方案。
人口政策的討論面不應這樣狹隘,人力資源配置只應是人口政策的其中一個討論點。人口政策中尚有很多其他政策範疇,如教育、移民、產業發展及就業支援政策等。現在政府卻集中討論勞動力的供應不足,令到社會各界把討論的焦點都放在勞工範疇上。整份文件以偏概全,忽略了人口政策應有的涵蓋性。
二、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應加入勞工界聲音
政府提出的人口政策關注點,牽涉多方面的勞工議題,諸如職業教育、勞工退休生活、釋放勞動力及輸入外勞等。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理應加入代表勞工界的委員,讓制定人口政策時能夠以一個更全面的角度思考。
三、從多方面改善本地勞動市場
工聯會認為,現時本地勞動市場有多方面需要改善:
一)平衡文法及職業教育發展
按年齡組別劃分的勞動參與率:
年份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15-19歲 |
13.7 |
14.1 |
12.7 |
11.9 |
9.7 |
9.5 |
20-24歲 |
70.1 |
69.7 |
67.5 |
65.1 |
61.0 |
61.6 |
資料來源:香港統計年鑑2012
香港年青人的勞動參與率近年一直下跌,與專上教育蓬勃發展不無關係。自千禧年始,自資副學士課程、本地及海外銜接學位課程和私立大學如雨後春筍,自資全日制經評審副學位學生人數由2001/02年度的3,732人升至2012/13年的31,093人,自資學士學位由268個升至15,870個,銜接學位由3,342個升至9,593個[1]。擁有專上學歷的人急速膨脹,導致畢業生未必可以覓得相關專業或學歷要求的工作。
年青人畢業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但同時我們亦看到很多技術行業正在出現人材荒。人手、學歷錯配的問題日趨嚴重。社會風氣普遍著重學術教育,不少年青人以及他們的父母,對於技術行業始終抱有較次一等的感覺。職業教育不受重視,令到技術工種難以聘請新血,行業逐漸出現斷層,影響到社會的多元經濟發展。
工聯會建議政府應加強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升技術工種的社會地位及待遇,保障香港多元就業選擇。例如在勞工處的招聘會中增加關於職業教育的展覽及技術工種的招聘攤位;盡早在初中階段向學生灌輸職業教育升學途徑及不同行業就業前景的信息;加強向公眾宣傳技術工種與白領行業對社會均有同樣貢獻,提升技術工種在公眾心目中的位置。
二)為新來港人士投入勞動市場提供協助
近年,香港人口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新來港人士,新來港人士對於補充香港勞動力起關鍵作用。大部份新來港人士學歷只屬於中等水平,在15歲以上的新來港人士中,有7成以上屬中學程度的學歷[2],新來港人士的學歷和技術未必符合本地僱主的要求。加上,新來港人士學歷未必在本地受到承認,令他們在尋找工作時出現困難。工聯會提出政府應該針對新來港人士的就業意願,為他們增加並配對相關行業的培訓,促使新來港人士可以盡快融入社會。
三)營造家庭友善的工作環境
相比一些發達地區,香港現時的女性勞動參與率只有50%左右,而2010年OECD[3]地區的15-64歲女性勞動參與率為61.79%[4],香港女性的勞動參與率相比之下仍屬偏低,如能把香港女性的勞動參與率提升10%,即可有多30萬的勞動力供應。
工聯會指出香港的長工時文化以及缺乏受資助的幼兒託管及安老服務名額,大大限制了女性的工作及生育決定。工聯會要求政府盡快訂立標準工時並增加受資助的托兒及安老服務,以營造家庭友善的工作環境,讓本地家庭在生育及工作決策上有更大的選擇權。
四、輸入外勞建議,妄顧勞工權益
對於諮詢文件中提出增加輸入外勞的建議,工聯會認為這是不能接受的。2012年香港的勞動參與率為60.5%,相比澳門的67%及新加坡的66%,香港的勞動力仍有釋放空間。政府應主力討論如何提升勞動參與的方法,而非借助外力。
2008年至2013年第二季不同行業實質平均薪金指數: (1999年第1季=100)
年度 |
2008_Q2* |
2009_Q2 |
2010_Q2 |
2011_Q2 |
2012_Q2 |
2013_Q2 |
13年與08年間百分比改變 |
住宿護理業 |
95.3 |
98.7 |
93.4 |
89.8 |
88.9 |
90.6 |
-4.9% |
資訊及通訊業 |
99.8 |
93.2 |
96.6 |
99.4 |
96.9 |
98.6 |
-1.2% |
飲食業 |
87.8 |
86.8 |
87.0 |
95.0 |
95.0 |
98.4 |
+12% |
運輸、倉庫、郵政及速遞服務業 |
91.2 |
93.3 |
94.9 |
97.0 |
100.2 |
101.1 |
+10.9% |
*Q2指該年度第二季
資料來源:工資及薪金總額按季統計報告
資方強調現時低技術行業人手緊張,然而,根據統計處資料顯示,住宿護理業、飲食業和運輸、倉庫、郵政及速遞服務業等行業的實質平均工資,只是僅能追及1999年時的水平,勞工階層根本未能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成果。如果此時擴大輸入外勞,勢必令本地工人工資繼續受壓。
工聯會提交的意見書亦指出行業文化及工作環境均影響勞動參與。例如飲食業行內盛行之「落場制度」,令工作時數間接延長,十分影響年青人入行的意欲。政府應乘著勞動市場出現人手緊張的情況,協助行業升級轉型,並趁機檢討行業中不合時宜的做法,推動行業與時俱進,增加行業的吸引力。依賴外勞的後果,是產業結構無法升級轉型,不利行業檔次提升。
現時香港已有數個輸入外地人才的機制,如「一般就業政策」、「補充勞工計劃」等。這些機制中會考慮外勞的工資水平、外勞對本地就業市場的影響、本地的勞工需求等一籃子因素。這些計劃是本港向外聘請人手的彈性處理手法,政府應該尊重現有之機制,而非借故繞過上述機制,以達到放寬輸入外勞的目的。
五、勞動力供應關乎社會各界配合,商界應肩負己責
我們看到今天香港的勞動環境,工時長、勞工福利偏低、勞工保障制度(如標準工時、集體談判權)落後。商界一直指責勞工界阻撓輸入外勞,但業界卻從來不願投放資源改善本地就業環境。我們呼籲商界應該負上自身的責任,與政府及勞工界共同合作改善本地的勞動環境,吸引更多本地人投身勞動市場,這才是解決人手緊張的務實做法。
六、結語:
人口政策諮詢文件掀起了社會就輸入外勞的討論,我們在此必須要指出,政府如果選擇進一步擴大輸入外勞,勢將對本地基層工人的工資給予進一步的壓抑,這無疑把勞工界早年爭取最低工資,致力改善基層工人工資水平的努力相互抵消。而且,當基層工人的工資及工作環境長期無法提升,令到生活得以改善,這亦會對社會的穩定治理帶來影響。
香港工會聯合會
2014年2月21日
[2] 民政事務總署及入境事務處,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的統計數字(二零一三年第三季)
[3]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