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續超過一年半,對市民生活產生不少影響和改變。市民網購、外賣和速遞服務需求飆升,催生不少人加入外賣平台成為零散工,亦即是俗稱「車手」或「步兵」的外送員。隨着行業急速興起,一些潛在問題逐漸顯現,但暫時未得到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
例如,這些新興行業的僱員權益是否得到合理的保障,尤其是外賣平台與外送員的關係,目前多以自僱方式招攬外送員,外送員有受僱之實,卻無受僱之名,不受《僱傭條例》等勞工法例保障,無法享有相關條例下如最低工資、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工傷賠償等保障。
警方數字顯示,今年首季有94 宗與外賣或速遞有關的電單車交通意外。「自僱」的外送員未必能得到合理勞工保障和工傷賠償。另一方面,外賣平台透過演算法系統控制外送員服務,包括「派單」和限制送貨時間等,一旦接單過少,或無法於時限內完成,就會扣減報酬。外送員即使遇上苛刻的「派單」,也只能咬緊牙關完成。說是「自僱」,卻受制於外賣平台和系統的操控,變相是另一種剝削!
零散工日漸增多的情況不止發生在香港,已是全球普遍現象。無論內地抑或外國都面對着新型就業形態,大部分國家正着手研究如何保障零散工。例如西班牙和英國,早前均有判決指外賣平台與旗下工作者地位不對等,裁決零散工並非自僱。在內地,社會及官方亦愈來愈關注,過去數年都有試行一些政策,嘗試保障這類勞工,部分地方政府更試行把零散工納入工傷保險的制度。
香港作為全球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特區政府有意大力發展創科,對新科技所帶來的新工作模式、勞資關係改變和勞動力保障等就更應該要多花心思。目前政府一直沒有這方面的官方統計和研究,必須盡快借鑒內地和外國的經驗,收集更多相關就業數據進行研究,解決零散工的僱傭身份判定問題,更新立法等,以便加強保障本港勞工的合理權益。
工聯會理事長黃國
刊於2021年8月19日《香港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