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發展讓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惠民政策正密集出台,特區政府應要主動積極,加快對接,及早落地惠及港人措施。港人在內地工作及生活成大趨勢,打通醫療政策障礙,可讓內地港人受惠,亦減輕香港醫療系統壓力。落實「醫健通」系統在內地醫院使用,容許醫療券購買內地醫保,擴大公私營協作模式至大灣區,推動福利可攜性政策措施,充分發掘、分享大灣區發展機遇。
自大灣區發展綱要去年初公布,工聯會的全國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積極提案倡議,成功爭取港人可在內地補辦和換取回鄉證、取消港澳台人員需辦就業許可證等便民政策。現時在內地工作、讀書及生活的港人愈來愈多,當局資料顯示截至今年5 月,超過23 萬香港居民申請了內地居住證,而當局2016 年估算在廣東省逗留六個月以上港人有53 萬,估計有17-18 萬名香港長者常逗留廣東省。
因此,香港要善用內地地大及生活成本較低的優勢,便利港人在大灣區退休生活,其中要解決港人在內地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為此,政府應放寬「醫健通」使用範圍,在獲病人同意下讓病歷「過河」,可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先試,然後擴展到灣區三甲醫院。另一方面,在工聯會多年爭取下,港人今年起可參與內地社保、醫保,享有內地居民同等福利待遇,特區政府應積極配合對接,擴大醫療券使用範圍至灣區三甲醫院,並容許用於購買內地基本城鎮醫保,解決內地港人醫療問題。
其次,本港公共醫療系統負荷甚重,普通市民要排長龍輪候「街症」。截至今年6 月,公院輪候白內障手術個案有5.4 萬多宗,各聯網病人輪候時間中位數長達7-22 個月。其實,政府早年已推出公私營協作白內障手術計劃,病人可獲5,000 元資助到私家醫生接受手術,類似這些公私營合作計劃,可拓展至大灣區。這既不涉及政府額外開支,又可減輕公共醫療負擔,更重要的是讓香港市民多一個選擇,有需要的病人及時得到有效治療,一舉三得。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工聯會理事長黃國
刊於2020年9月10日《香港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