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发展让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惠民政策正密集出台,特区政府应要主动积极,加快对接,及早落地惠及港人措施。港人在内地工作及生活成大趋势,打通医疗政策障碍,可让内地港人受惠,亦减轻香港医疗系统压力。落实「医健通」系统在内地医院使用,容许医疗券购买内地医保,扩大公私营协作模式至大湾区,推动福利可携性政策措施,充分发掘、分享大湾区发展机遇。
自大湾区发展纲要去年初公布,工联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积极提案倡议,成功争取港人可在内地补办和换取回乡证、取消港澳台人员需办就业许可证等便民政策。现时在内地工作、读书及生活的港人愈来愈多,当局资料显示截至今年5 月,超过23 万香港居民申请了内地居住证,而当局2016 年估算在广东省逗留六个月以上港人有53 万,估计有17-18 万名香港长者常逗留广东省。
因此,香港要善用内地地大及生活成本较低的优势,便利港人在大湾区退休生活,其中要解决港人在内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此,政府应放宽「医健通」使用范围,在获病人同意下让病歷「过河」,可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先试,然后扩展到湾区三甲医院。另一方面,在工联会多年争取下,港人今年起可参与内地社保、医保,享有内地居民同等福利待遇,特区政府应积极配合对接,扩大医疗券使用范围至湾区三甲医院,并容许用于购买内地基本城镇医保,解决内地港人医疗问题。
其次,本港公共医疗系统负荷甚重,普通市民要排长龙轮候「街症」。截至今年6 月,公院轮候白内障手术个案有5.4 万多宗,各联网病人轮候时间中位数长达7-22 个月。其实,政府早年已推出公私营协作白内障手术计划,病人可获5,000 元资助到私家医生接受手术,类似这些公私营合作计划,可拓展至大湾区。这既不涉及政府额外开支,又可减轻公共医疗负担,更重要的是让香港市民多一个选择,有需要的病人及时得到有效治疗,一举三得。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工联会理事长黄国
刊于2020年9月10日《香港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