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區政府和商界紛紛表示,香港出現勞工短缺,影響到建造業、零售及飲食業和護理服務業等行業,更已嚴重影響到基建工程的進度和房屋的興建。然而,香港勞動力真的嚴重不足嗎?是否非要擴大輸入外勞不可呢?
提升勞動參與率
首先,本港勞動力市場仍存在很大潛力可以發掘。與鄰近國家和地區相比,二零一二年香港的勞動參與率只有百分之六十點五,遠低於澳門的百分之七十二點三及新加坡的百分之六十六點六。如果我們的勞動參與率提升至與新加坡看齊,則基本上已經可以增加三十八萬二千名勞動人口。此外,即使勞動力較為緊張的建造行業也有很大挖潛空間。雖然建造業工人表面上日薪較高,不同工種由九百元至一千八百元左右,但由於實行判工制,不少工人每月開工實際只有十四、十五天,每月收入並不多。如果能夠改善建造行業運作,提高開工日數至二十一日,就能在現有建造業就業人數不變的情況下變相增加勞動力。
其次,「有工無人做」的行業或者職位,往往與其特殊的就業模式、工作條件和薪金待遇有直接關係。建造業實行判工制,沒有相熟的判頭根本難以入行;又如中式飲食業,現時還保留傳統中間「落場」的做法。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十小時,但加上兩小時中間「落場」時間和兩小時上下班交通時間,總共需要十四小時。長工時、高強度、低工資,不但難以吸引年輕人入行,部分從業員甚至轉行至工作條件較好的保安護業。社會上傳言二萬多元也未能聘請洗碗工,實際上只是極端例子、政治炒作,現實中洗碗工一般月入只有九千元。
實質工資增幅小
勞工短缺一般會引致工資上升,但香港明顯並非如此。香港打工仔自零三年沙士衝擊以來,特別是基層勞工的工資長期受壓。事實上香港在過去八年,每年平均有百分之四點二經濟增長,但實質工資卻只有百分之零點九的增幅,遠遠追不上經濟增長的速度。從僱員報酬在生產總額增加值所佔的比率來看,亦由零三年的百分之五十一點八下跌至一一年的百分之五十點五,再一次證明廣大打工仔根本分享不到經濟成果,致使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倘若政府礙於商界壓力,擴大輸入外勞,只會進一步壓低基層勞工的工資,激化社會不滿。故此,擴大輸入外勞在政治上並不可行。
面對現時勞動力市場緊張,特區政府應深入研究,採取有力措施如加強託兒服務等,釋放更多勞動力。積極推動有關行業改善薪酬待遇及工作條件,讓員工能夠分享經濟成果,方可吸引更多生力軍。至於有特殊需要的職位確實請不到人,還有行之有效的「補充勞工計畫」,由勞僱會審批,實看不到擴大輸入勞工的必要性和緊逼性。
香港工會聯合會秘書長黃國
星島每日雜誌 / A14
2014-01-10